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赵宏黄故马涛(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160)装业的竞争,中国纺织行业今后应当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在行业发展方向。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改造。营销手段创新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世界上*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纺织业在中印两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亚洲乃至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作用也是其他国家一时难以取代的。因此,认真分析中国和印度两国纺织业的发展状况,比较两国纺织行业的行业竞争力,分析两国纺织产业的优势和不足所在,对于进一步发挥我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确立我国纺织业在亚洲及世界纺织业中的地位,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形成竞争核力,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和印度纺织行业现状及竞争力分析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和印度两国纺织工业在原料供给、加工能力、产业体系、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且在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上又具有明显的类同性,从而形成巨大的竞争性。特别近年来印度凭借其设备、技术和管理实力,使其纺织业得到迅猛发展,在世界市场上已对我国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一)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8196.2亿元,纺织品服装出口达到了532.8亿美元,占到了全国商品出口的20%.虽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加快,纺织工业占全国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加工产业,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外部形势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内,纺织工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继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与此类似,作为世界上*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纺织部门在印度整个工业中的地位也十分突出(表1)1.不论是从其所提供的就业人数,还是从其出口创汇来看,它在印度国民经济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印度目前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之一。2001年印度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到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到了全国总出口的26.9%.表1中国和印度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指标中国印度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14左右纺织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中国和印度具有世界上****的纺织原材料资源。中国的棉花产量一直居于世界的首位,占世界棉花产量的1/4左右。中国还是世界上*大的茧丝生产国,蚕茧和厂丝的产量占了世界的70%以上。另外我国还有羊毛、兔毛、大麻等天然纤维资源。我国的化纤原料资源虽然国内有缺口,但种类齐全,国内生产量逐步上升,化纤对进口的依赖度不断下降。而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原棉生产国、第二大茧丝生产国和第五大合成纤维的产出国,这使得印度的纺织业发展具有了良好的原料优势(表2)。
产品棉产量/万吨化纤产量/万吨纱产量/万吨布产量/亿米丝织品产量/万米中国印度*中国2002年棉产量为国家统计局估计值;印度数字来自于印度纺织局中印两国的纺织工业都具有人力资源优势。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与亚洲、南美洲和欧洲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印两国劳动力素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呔/轵H*轵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2年提供的54个国家纺织工业劳动力工资成本的比较,2000年秋中国和印度分别位居第48位和第50位,人均工资成本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应当注意到中印两国劳动力工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2000年秋中国纺织业劳务工资为0.69美元/h,比1998年春增长了11.3%;而印度纺织业劳务工资为0.58美元/h比1998年相比下降了3.3%()2.中印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差异不断增大,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升高已经成为中国与印度在纺织行业竞争的一大障碍。
作为纺织大国,中印两国的纺织设备数量特别是棉纺织设备数量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国家。1999年中国与印度棉纺环锭数在分别为3382.6万锭和3691.0万锭,棉OE纺数分别为59.4万头和44.2万头。而中印两国1999年底棉织机分别为69.6万台和12. 8万台,中国棉织机数远远超过了印度(表3)2.表31999年中国和印度主要纺织设备比较世界中国中国/世界(%)印度印度/世界(%)棉纺环锭数/万锭棉OE纺数/万头棉织机数/万台在技术水平和技术结构上,中国和印度的纺织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突出的表现为纺织工业的高新技术设备比重太低。印度纺机水平与我国相似,整体而言中印两国纺织机械制造均缺乏大规模生产精密机械的能力。
120012年我国纺织机械出口计8.亿美元而进口达到了屈。亿美元。纺织机械进口额是同期出口的9.04倍。在印度生产的诸多纺织机械当中,只有纺纱机械较为接近国际制造水平。印度纺织机械市场规模约有7亿美元,而其中65%依赖进口。由此可以看出,中印两国的纺织技术水平整体上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产品多以中低档为主,在高档产品方面缺乏竞争能力。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大国。我们采取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印两国的纺织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纺织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贸易额一进口贸易额)/贸易总额如果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表示该国纺织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对于世界市场来说该国是产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贸易指数为负,则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如果指数为零,则表明该国的产品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口纯属于与国际之间进行商品交换。中印两国纺织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1年分别达到了0.59和0.91,与其他国家相比竞争优势比较明显(表4)。
表4 2001年部分国家纺织品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中国印度香港意大利美国德国比利时墨西哥法国中印两国相比较,虽然印度纺织产品与中国相比具有更强的贸易竞争力(见),但从出口数量上来讲,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远高于印度。2001年中国纺织品、成衣出口分别达到了161.4亿美元和360.9亿美元;同期印度纺织品、成衣出口分别为50.9亿美元和51.5亿美元。两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共占到了全世界出口的17.3%.从出口增长趋势来看,中印两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都基本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入世之后,印度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中(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印度纺织局),计算印度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时,我们以平均汇率1美元=46. 3卢比折算。
(六)市场分析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和印度纺织品服装市场存在一定的重叠性(表5)。北美、欧盟以及日韩地区的纺织品服装进口额占世界总进口额的70%e是中印两§的主要品销售地区re比e下hft于织品服装出口数额大,因此在世界市场占有很高的份额。200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了617.69亿美元。除去香港以外,日本、美国和欧盟是中国纺织品服装的三大市场,其进口额占到了中国总出口的60%以上。
从表5可以看出,在成衣出口方面,中国与印度相比占有绝对的优势。纺织品方面,除在欧盟市场中印两国所占份额相当以外,在北美及亚洲地区中国纺织品仍然占有较高的份额。
表5 2000年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纺织品。成衣进口市场供应来源地区美国欧盟(15国)日本名次纺织品来源份额成来源衣份额纺织品来源份额成衣来源份额纺织品来源份额成来源衣份额全球欧盟墨西哥欧盟中国加拿大中国土耳其中国欧盟中国香港中国土耳其韩国墨西哥欧盟印度香港美国越南印度韩国美国突尼斯印尼美国1一5合计(七)中国和印度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状况作为世界上*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中国和印度纺织品服装产业结构类似,产品趋同。因此,两国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各自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较小,而且多以原材料的进出口为主。2002年1月一2002年9月,中国和印度间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仅为45 541.3万美元,其中中国向印度出口31704.2万美元;印度向中国出口13837.1万美元(表6)。
分类别来看,中国从印度进口主要是棉花,2002年1一9月中国从印度进口棉花12146.1万美元,占到中国从印度进口纺织品服装总额的88.8%.而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蚕丝和浸、包或层压织物;工业用纺织制品以及化学纤维长丝,这三类产品占到中国向印度出口纺织品服装总额的75.3表62002年1一9月中国和印度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状况万美兀中国出口印度印度出口中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蚕丝羊毛等动物毛;马毛纱线及机织物棉花其他植物纤维;纸纱线及其织物化学纤维长丝化学纤维短丝絮胎、毡呢及无纺织物;线绳制品地毯及纺织材料的其他铺地制品特种机织物;刺绣品等浸、包或层压织物;工业用纺织制品针织物及钩编织物续表中国出口印度印度出口中国针织物及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非针织物及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其他纺织制品;成套物品;旧纺织品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纺织行业是中国和印度两国的支柱产业,也是两国在世界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因此,两国都积极鼓励纺织行业的改革发展,在财政政策、行业政策等方面给予纺织行业适当的倾斜,促进纺织经济的良性发展。
中国加入WTO后,纺织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压缩落后生产力之后,目前中国纺织行业政策是鼓励加快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即紧密围绕染整、织造、纺纱、纤维、设计与开发等技术领域选择一批标志性的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扶持一批大中小型优势企业,提高生产集中度,并通过企业自身改制和加强管理,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政府层面,在不违反WTO基本规则的前提下,政府加大了对纺织优势企业的支持力度,如技改贴息、债转股、压改结合等,对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色和注重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为了能够促进整个纺织工业的发展,面对全球激烈的竞争,印度政府也在不断改进行业政策。在原材料方面,新政策要求棉花纤维与非棉花纤维一起使用,鼓励使用人造纤维和人造纱。在行业倾斜方面,除了积极发展棉纺织业以外,新的政策希望发展黄麻产品生产,并通过改进工业技术,从而提高生产力,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同时印度政府积极加速纺织业的现代化进程,政府将逐步清理经营状况较差、技术基础落后的公司,从而更有效地分配有限的资源。
综上,从中国和印度纺织行业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和印度的纺织工业有类似的资源,同一种类的部门都互相联合,但是双方又具有各自的发展方向,竞争优势也不尽相同。中国纺织行业具有的比印度更广阔的国内市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体系化特征和加入WTO后进一步改善的外部环境等比较优势,也存在纺织设备水平在某些方面低于印度和我国纺织工业劳动力成本有增长的趋势等劣势。
二、中国纺织行业今后的*优化发展方向世界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正在向多样化、高档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纺织品服装生产虽然在世界上占有很高的份额,但已经逐渐显露出生产技术设备落后、产品模式单一、生产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要保持中国纺织服装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中国对印度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就必须依据国际国内纺织品服装的发展动向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在行业发展方向、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改造、营销手段创新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努力削减世界需求变化和东南亚国家纺织工业飞速发展对我国造成的冲击,促进纺织产业更好地发展。
(一)加强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规划,确定纺织行业发展方向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在劳动力资源、熟练技能程度以及上中下游结合配套生产能力等方面与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较强的整体优势,但是不同行业的比较优势不尽相同。根据我国纺织行业的实际情况,建议今后进一步发挥我国棉纺和化纤产业的比较优势,在发展棉纺工业的同时搞好非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快化纤产业的开发,提高化纤产业在我国纺织行业中的比重。同时注重毛纺、丝绸、印染、服装等其他行业的技术改造,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产品结构上,除了进一步发展传统的服装产品之外,要努力发展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形成高档次、系列化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二)进行纺织行业区域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纺织产业群带,注重西部纺织工业的发展求企业规模结构合理化的现实途径。建议我国纺织工业在今后的发展中除应进一步完善宁波、温州、绍兴、杭州、中山、东芜等纺织服装产业群集外,还应加强地区内产业的合作,进一步发挥东南沿海纺织产业形成的集团优势,促进我国纺织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为了改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纺织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现状,可考虑将我国纺织工业向西部转移,实现东、西部纺织工业跨地区的协作与发展。应当利用西部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大西部地区纺织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以原材料优势为依托,建立以新疆为主的棉纺织基地,以内蒙古、青海为主的毛纺织生产基地,提高西部纺织工业的出口竞争优势,从而促进整个纺织行业的发展。
(三)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动科技进步,促使我国纺织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化,提高纺织产品的竞争优势我国纺织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比较优势,就必须改变目前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状况,走持续发展之路。建议今后大力进行纺织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安全无害的绿色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纺织工业。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创造自己的品牌,避免纺织产品在**位上徘徊。优先发展纺织产业先进产品的骨干支撑部分一纺机设计与制造行业,把纺机行业作为我国纺织产业技术改造、科技进步的重点来抓,加强投资力度,以支撑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加大产品营销力度,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由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消费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纺织产业发展的关键还是在于进一步扩大内需,开拓广阔的国内市场。除衣着消费外,我国纺织产品中产业用、装饰用纺织品的消费比例偏低。建议利用“十五”扩大纺织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大对产业用纺织品的投资力度,扩大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和消费。
国际市场方面,从与印度纺织工业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集中于北美和亚洲市场,而在欧盟市场,中印两国所占的份额大致相等,这与两国的纺织业发展水平不相吻合。在今后的发展中,建议在保持原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加大对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开扩力度。及时搜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各种质量品质和技术要求,并以此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在现有来料、来样加工的基础上,在纺织、印染、服装等行业中选择具有代表性、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品牌,大力支持,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发挥其带动作用,推动纺织行业向高档化发展。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内蒙古、新疆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中西部地区,鼓励具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打破某些国家所设置的技术壁垒,从而使我国纺织工业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中国和印度纺织产品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建议今后在对印纺织品服装贸易中除蚕丝、化学纤维的出口外,能够加大对印纺织品市场的营销力度,发挥我国服装制造业的优势,扩大对印度的出口,改变以往以纺织原材料贸易为主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