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作为世贸组织成员,2005年起我国将享受纺织品和服装贸易一体化的待遇。多年来困扰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配额问题将得到解决。但另一方面,国际上对纺织品和服装的环保要求也日趋严格。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设置-系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了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了解这-领域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及其对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对我国出口企业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查、道德标准和绿色贸易壁垒等非关税措施对我国传统比较优势产品实行形式多样、隐*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讲师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纺织品和服装协议》,2004年12月31日全球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配额将成为历史,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将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纳入世贸组织自由贸易框架。这为作为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大国的中国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扩大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及其国际市场份额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配额的取消,世界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必将出现新的竞争格局。美国等需要保护国内夕阳工业的发达国家绝不会坐视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和服装对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危及其国内纺织行业的利益。发达国家将更多地采用反倾销、反补贴和海关检蔽性和歧视性极强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已频繁遭遇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
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领域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和主要特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猜洁产品“、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被引入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对纺织品和服装在生产过程中的清洁性和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主要出口对象国顺应这种潮流,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环保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和服装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检疫措施。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针对纺织品和服装从设计、生产到报废的全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设置的贸易壁垒,主要是要求企业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及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和声明”。另一类是针对产品本身对消费者安全和健康所产生的影响而设置的贸易壁垒,大多体现在对进口产品是否含有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以及某些限制使用的化学物质的含量是否超标的监控上。目前国际上有十几种绿色生态纺织品标准,其中较有影响、使用*广泛、*具权威性、要求*为严格的绿色生态纺织品100(生态纺织品标准100),这是国际环保纺织协会于1992年在对纺织品进行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的,专门用于检验纺织品上的有害物质。该标准的测试对象涉及游离甲醛残留量、多氯联苯酸碱度、可溶性重金属的残留物、杀虫剂残留量、防腐防霉剂、有机氯载体等有害物质,并通过使用国际环保标签(Oeko -Lable)来控制纺织品和服装的环保性。该标准推出以来,得到欧美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可以说,纺织品和服装产品获得了Oeko-TexStandard 100认证,就意味着获得了更多进入欧美市场的贸易机会。这类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日益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其消费总量已达2500亿美元以上。在一些发达国家,绿色生态服饰已开始成为消费者的**。我国对纺织品和服装的毒理检测和环保污染检测鉴定起步较晚,技术洛后,对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重视不够,这与我国作为世界上*大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服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除了具备一般绿色壁垒的表面合理性、隐蔽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环保、健康法规严厉。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各种环保法律强化环境安全,使绿色壁垒成为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重要保护伞。例如曰本的产品责任法》规定,对皮肤伤害、异物混入、燃烧事故、染色不良造成的特殊事故等服装成品缺陷,受害者可申请赔偿。再如欧盟禁止在棉花种植过程中使用含有毒金属化合物的杀虫剂。自1999年起,使用含致癌芳香胺的118种偶氮燃料的成衣、皮革、服装、床上用品、家具、布料等不得在德国市场上销售。对纺织品和服装的要求正逐渐由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和耐用性趋向于产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技术标准复杂,环境标志国际化。除了对进口服装制定一整套技术标准外,目前已有40多个发达国家实行环境标志认可制度。德国*早推行蓝色天使“标志;美国则推行能源之星”绿色标志,荷兰使用的是生态标签“。目前,美国、德国、日本、挪威、瑞典、法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协调一致、相互承认,从而使发展中国家服装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加大。
实施质量认证制度,对产品质量指标日趋严格。重视对生产企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管理已成为国际质量管理的一大发展趋势。1995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实施国家环境监查标准制度》,要求产品达到IS09000系列标准。美国和欧盟规定,获得IS09000认证的服装生产企业所生产的服装产品才能参加美国和欧盟的展销会。欧盟要求进入欧盟国家的服装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后处理各阶段都要达到规定的IS09000系列标准,其中纤维、服装和鞋类产品要贴上生态标签方可进入欧盟市标日趋严格,对进口纺织品和服装的质检内容从传统的注重外观检测趋向注重内在质量的检验,有的外商甚至把质量指标列入信用证条款。不少进口国的质量标准超过我国国内标准,有的客户还会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如对染色牢度等项目指标的要求比以往都有明显提高。
4.检验标准逐步提高。目前发达国家普遍米用高新技术、高灵敏的检测设备进行精密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检测标准。如在对十大类重金属的检测中,对砷、钽直接皮肤接触的限值分别为0. 2和0.8PPM,在纤维聚合过程中要求有机化合物的释放量不能超过1.2克。欧盟国家利用高压液相色谱仪分离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禁止在纺织品和服装中使用所有可能致癌的印染物质。
上述以保护环境和国民健康为由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广泛使用客观上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纺织品和服装市场提供了合法外衣,使那些环境标准较低,受资金、技术限制的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严重受阻。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市场准入方面的影响。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和苛刻的环境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价格低廉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入本国市场与本国企业进行公平竞争。20世纪90年代欧盟就开始对进口服装的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以加大对其市场的保护。据中国驻欧盟使团商务处介绍,中国每年向欧盟出口的纺织品和服装的价值在100亿美元左右,一旦欧盟对我国产品实施进口禁令,中而喻的。事实上,目前中国出口到欧盟的丝和丝绸都要接受严格的环保检测后方可进入。早在1996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就已达200亿美元,其中90%的产品来自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统计,中国每年有约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绿色贸易壁垒而受阻,其中纺织品和服装是受影响*大的产品之一。
国纺织品和服装企业受到打击和影响是不言万30万元人民币。由于西方国家消费者环更为重要的是,绿色贸易壁垒削弱了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增加了出口企业的适应性成本“。在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取消配额限制后,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的直接限制将会减少,但是通过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将抬高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成本。绿色贸易壁垒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设置严格的技术标准,而且对产品价值链的各个阶段几乎都有限制。对于技术水平和相关法律法规都能达到甚至超过国际通行标准的发达国家而言,其出口产品在绿色贸易领域占有明显优势。
而我国服装行业目前拥有的仪器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和检测手段在采用国际标准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等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为消除或缩小与国际环保水平的差距,企业为达到进口国的绿色标准往往需要引进先进设备或聘请有关专家以保证产品的清洁生产,提高产品的环保标准,这对受资金短缺瓶颈约束的发展中国家构成了环境保护适应性成本“。在环保成本内在化趋势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不符合其绿色标准的中国产品征收绿色关税,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传统比较优势产品出口的适应性成本”。我国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标志,不仅需要支付大量用于检测、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还要支付不匪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年费等费用。目前我国企业申请IS014000国际环境管理认证(不包括购买设备)就需要花费20境意识的增强和绿色贸易的盛行,没有获得认证的企业在市场上将失去竞争力。如欧盟在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领域的生态标签“和生态纺织品‘两种标准认证是鉴定环保纺织品的重要国际标准。虽然厂家可以自行选择是否贴上绿色标志,进口国有关部门也不一定对产品实行强制性检验,但这些认证对消费者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影响,没有得到认证的产品往往难以占领市场份额。这就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厂商面对高昂的’适应性成本”和失去市场的两难选择。除了增加出口商的经营成本外,绿色贸易壁垒还时常表现为歧视性的技术标准等贸易障碍,使出口商即使增加相应的投入也无法突破贸易障碍或无法在短期内达到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出口厂商往往要增加应诉、调查、谈判、调整产品结构或出口方向及数量等一系列不合理的额外适应性成本“。在纺织品和服装配额取消后竞争更趋激烈的世界市场上,上述两种适应性成本无疑将大大削弱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使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面临贸易条件恶化的窘境。
我国外贸出口额的五分之一来自于纺织品和服装行业,但是这一重要的出口行业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观念较淡薄。我国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中国环保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作为代表我国政府对环保标志产品实施认证的惟一合法机构,但是这项工作在国内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尚处于起步阶段。2002年在我国7万多家纺织品企业中,获得绿色认证的只有18家企业24种产品。这反映出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企业还未意识到席卷国际市场的绿色消费浪潮,对生态纺织品的标准和概念的认识还处于被动的接受阶段。其次,环保法规和检测标准不完善。与发达国家不断制定并频繁更新有关环保法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环保法规仍有较多不完善之处,尤其是与贸易相关的环保法规还需要根据入世后的新形势进行修订,加以规范。而且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检测标准与国外还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对产品有害物质的检测还没有成文规定。同时,由于设备的落后和技术检测专门人才的缺乏,我国在检测方法上与发达国家也有很大差距。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适应性成本“。再次,环保技术和措施不健全。现在我国纺织品从原料到制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以及废弃物的处理,都没有充分考虑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印染行业导致的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大大损害了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产品的国际声誉。此外,我国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研究工作不足。任何一项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都要经过长期的基础性研究,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工作还不够,要在短期内建立起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指标体系难度很大。
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行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面对国际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领域不断出现和增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出口企业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应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
第,要抓紧建立和完善环境标志制度。
环境标志被称为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是表明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特定环保要求的标志。许多认证企业获得环保标志后,加大企业环保宣传和绿色营销的力度,不仅树立了绿色企业的形象,同时还开拓了市场,销售业绩明显尽快制订环境标志管理条例和具体的实施办法,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树立我国出口产品的良好形象。
第二,加强国际产品认证合作。产品的环保认证往往是构成绿色贸易壁鱼的关键部分。为了使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产品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我国必须加强与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国际产品的双边或多边认证合作,并通过立法程序将国际通行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加以推广使用。在双边合作中,我方应强调平等和对等承认原则;在多边合作中,我们要站在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立场上,争取相对有利的国际产品认证标准和规格程序,以此缓解国外环境标准对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压力。
第三,完善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保护人身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制定的法令法规还很少,即使已制定的也缺乏操作性,而且很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标准体系较为混乱,且数目多、水平低。统一的标准体系的缺乏转移了企业的视线,令广大出口企业穷于应付国内繁杂的法规及标准,而无暇顾及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此,我国应通过立法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标准,建立各种规范化运作的合格性评定程序,建立统一的纺织品和服装绿色保障机制。
第四,及时收集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壁垒信息。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企业面对国外绿色贸易壁垒与国外进口商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位置,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信息获取渠道,包括建立培训和咨询机构,加强国际合作,全面了解绿色贸易壁垒的*新动态。政府在获取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基础上,应组织有关部门组成强有力的研究队伍,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系统研究我国的应对战略以及相应的技术策略。企业在获得信息后也应积极研究应对措施,包括开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以有效突破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
第五,开发绿色产品,培育绿色贸易比较优势。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业必须以生态优势作为竞争优势,这是创造我国传统出口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企业从原辅材料的生产到成品的开发,都必须强化生态意识,包括进行绿色设计,实施绿色生产,采用绿色包装,打造绿色品牌。为此,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环保技术开发的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开发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