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贸易竞争指数为正,表示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对于世界市场来说,该国是i类产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相反为负,则出口竞争力较弱;指数为零,则说明该国i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相当,其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交换。所以,贸易竞争指数又称为“水平分工度指标”,表明各类产品的国际分工状况。
显示性优势指数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提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他认为,国家i在a产业或产品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用a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出来,即:RCAia=(*a/Xit)/(Xw/Xwt),Xia是国家i在产品a上的总出口,Xwa是a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Xit是国家i在t时期的总出口,Xwt是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总出口。这个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优势。一般认为,RCA指数>2.5表示该类产品是强烈相对优势产品;RCA指数介于1.25和2.5之间是较强相对优势产品,介于0.8和1.25之间的是中等相对优势产品。RCA指数<0.8则为弱相对优势产品。
2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位于世界前列,如下所示:从1980年至今,世界纺织服装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亚洲“四小龙”逐渐退出纺织服装统治国的地位,南亚和东盟国家得以发展出口贸易。我国也及时把握了契机,充分利用低工资成本和巨大的生产潜力,有效调整了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战略,提高加工程度,纺织服装出口迅速发展。中国自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全球**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的地位,它是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力量。近20多年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一直逐年上升,从1980年的4.62%上升到2004年的21.04%,1980-2005年,纺织服装出口额从44.1亿美元增至1150.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0%. 2.2贸易竞争指数表1世界主要纺织贸易国(地区)纺织品贸易竞争系数比较年份国中国香港墨西哥日本土耳其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资料来源:根据www.wto.org的数据整理得出)表2世界主要纺织贸易国(地区)服装贸易竞争系数比较年份国家\\中国香港墨西哥土耳其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资料来源:根据www.wto.org的数据整理得出)品、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结果如表1,表2所示。日本纺织品属出口主导型,但从1999-2004年纺织品TC指数呈下降趋势,事实上,日本每年都从国外特别是从我国进口大量纺织品,在中低档产品领域不具备与我国产品竞争的实力。但日本纺织业拥有强大的技术开发和产品策划能力,使得日本纺织业在高端纺织品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面对日本纺织品的竞争,我国纺织品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深加工和高质量的产品竞争。韩国纺织品TC指数在2000年和2003年有小幅度上升,其他年份TC指数有所下降,竞争力有减弱的趋向,但出口竞争力仍较强。从表3中可看出服装已从出口主导型向贸易平衡型转化。泰国纺织品在进口出口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保持平衡,服装出口在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保持出口主导型,其纺织品及服装TC指数变动不大。印度尼西亚与泰国相似,而纺织服装业具有更高竞争力。墨西哥纺织品属进口主导型,并且其TC指数逐年下降,而服装属出口主导型,具有较强竞争力。墨西哥一方面拥有零配额、零关税的优势;另一方面,虽然它的生产成本高于大多数亚洲国家,但是它拥有便利的运输。香港近年纺织品已从进口主导型转向出口主导型,而服装也属于出口主导型。
通过对以上国家贸易竞争指数的比较,可以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1997-2005年中国纺织服装业贸易竞争指数计算结果如下所中国纺织品服装贸费竞争指数(资料来冰:根据www,示,在这9年时间里,中国纺织服装TC指数集中在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在逐年提高,年平均增长率为4.45%,其中纺织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从1997年的0.06上升到2005年的0.45.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从1997年的0.93上升到2005年的0.96.这两大产品的竞争力系数如此悬殊,说明服装加工比纺织品加工更多地依赖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而纺织品加工资本有机构成高于服装加工业,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作用相对下降。由此可见,我国服装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纺织品的竞争力则不高。虽然我国纺织品的贸易竞争力系数也具有上升的趋势,但还是明显弱于其它国家。而我国服装竞争力系数从1997~2005年均在0.9以上,这表明我国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更明显。
从总体上看,中国纺织服装业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较高,属于出口主导型产业,具有比较强劲的国际竞争力。这是由于入世前,美国、欧盟等在纺织服装进口方面的配额限制,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被极大地遏制,其成本和质量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入世后配额的逐步取消,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稳步增长。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后,阻碍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障碍得以清除,中国纺织服装生产能力获得了释放,国际市场空间继续扩大,出口迅速增长。
表3世界主要纺织贸易国(地区)纺织品显示性优势指数比较年份国家中国香港台湾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资料来源:根据www.wto.org的数据整理得出)在表3所列的国家和地区中,按纺织品RCA排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组:即美国、日本、墨西哥为A组,RCA<0.8,其出口纺织品属弱相对优势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印度尼西亚、香港、韩国为B组,RCA在2.5左右摆动,其纺织业基本上属于有较强相对优势的产业。巴基斯坦、土耳其、台湾、印度与中国同在C组,其RCA均在2.5以上,属于强烈相对优势产品,与中国在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的这些国家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它们已较早享受到了贸易自由化给它们带来的利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它们的国际竞争力。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的RCA*高值分别为21.75、5.65、5.7,反映出其纺织业异军突起,相对优势十分显著。其中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棉纺产品(棉纱)的质量、价格与规模上都具有更加突出的竞争优势。
土耳其因靠近欧盟市场而显示出一定的竞争优势。我国的纺织品显示性优势指数除了在2004年呈下滑走势之外,在1999-2003年之间基本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在加入WTO的两年后,出现的徘徊不前的现象,说明了我国的纺织品在获得了加入WTO的能量释放之后,进入了调整期。从时间序列看台湾、韩国、印度的纺织业比较优势大大削弱,墨西哥、印尼、香港、日本纺织业也有相对削弱趋势,我国和美国的比较优势有小幅度的增长。
而巴基斯坦此行业的相对优势却有明显的加强。这说明纺织业作为传统产业在巴基斯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对于其他产业其发展受到了约束,其比较优势减少,被其他新兴产业所排挤。尽管如此,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能力水平仍在A、B组国家和地区之上,略高于韩国,但逊色于巴基斯坦、印度和土耳其、台湾。因此,从相对优势来看,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目前仍居世界前列。
表4世界主要纺织贸易国(地区)服装显示性优势指数比较年份国中国香港台湾美国韩国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资料来源:根据www.wto.org的数据整理得出)通过表4比较各国的服装显示优势指数,可看出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优势,香港、中国、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显示优势指数远高于发达国家美国、韩国等。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在发展具有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制造业上具备比较优势,而发达国家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存在比较优势。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服装显示优势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99年的4.74降至2004年的3.69,这反映了我国服装业相对国内其他行业的比较优势有所下降,是其他行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表现。从数据上看我国是个服装大国,但距离服装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的海外订单大多是贴牌加工。在贴牌加工贸易中,国外企业控制了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销售,在市场上形成了强有力的品牌效应。而中国的服装业只是充当着世界*大的服装生产车间,缺少自己的世界知名服装品牌,只能赚取到制造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大部分的利润则被国外企业赚走。长期的贴牌加工,使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价格不断下降,核心竞争力也相应减弱,我国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如果再不转变目前这种缺乏品牌实力、缺少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就会丧失对中高档服装市场的控制时机。
表5世界主要纺织贸易国(地区)纺织品服装显示性优势指数比较年份国家中国香港台湾美国韩国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资料来源:根据www.wto.org的数据整理得出)从表4、表5中可看出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在国际范围内仍具有强烈的相对优势,但已经出现下降趋势。其根源在于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优势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基础上,而传统的纺织服装业发展已有从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趋势。对劳动力的成本要求也上升到技术型的低劳动力成本,而我国暂不具备这个条件。其次在于成本优势减弱。近年来的工资、地价、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出口退税政策增加了纺织服装业的成本,削弱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价格优势。
3结论及建议基于对以上竞争力指标的分析,中国纺织服装业整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原因在于我国基础雄厚以及具备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但从产业内部看,各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发展不均衡,服装业的竞争力比纺织业的竞争力要更胜一筹。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政策变化,纺织服装业在国内的竞争力存在着不断降低的隐患。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我国纺织服装业要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解决品牌缺失、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具体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3.1实行贸易与投资并重的战略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稳定份额,仅靠采取单一的贸易方式还不够,必须调整经营战略,重点建立一些纺织服装业的跨国公司,对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主销地进行投资,实行从纺纱织布到成衣制作一条龙经营,就地生产、销售。这样既能享受东道国给予的政策优惠,搞好双边关系,又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扩大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与此同时,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会加大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风险,因此在巩固西欧、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市场的同时,还应积极开拓俄罗斯、东欧、拉美和非洲的新市场,从而减少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字生效及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和风险,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稳定协调发展。
3.2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当今国际纺织服装市场的竞争已从成本的竞争转移到了品牌的较量上,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要能站稳脚跟,就必须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在迎合世界品牌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要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从纤维、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的设计入手,提高产品档次。从而形成以技术为后盾,以产品为依托,以质量取胜的纺织服装出口新格局。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消化、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必不可少。通过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来加大创新力度,尽快走出贴牌加工的低效益循环,创立自己的品牌产品。同时还需通过国际纺织品服装博览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对产品进行宣传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