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学报服装松量的成因分析刘胜利(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成因,为合理地设计服装的松量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理论依据,以使服装的功能性和美观性达到有机结合,松量的研究对服装产品的设计及生产具有实际的意义。
服装松量是服装相对于人体放松的量值,它是服装在人体处于静态或动态条件下为满足人体基本生理活动日常活动和款式造型需要而配置的量,其量值的变化构成了服装的离体、贴体形态。把握人体的静态和动态特征与服装松量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服装的功用性。
在服装松量的设置上,应以人体的比例体型类别、人体曲率等静态因素,及关节活动范围、皮肤的伸缩度、肌肉膨隆度等动态因素为依据。如从人体运动机能方面考虑,当人体运动时,皮肤在不同的部位将有不同程度的纵向或横向延展,致使服装静态的内空间被打破,甚或产生阻碍活动的不适感,而服装作为人体的第二层皮肤,为了满足人体在动态下的活动需要,则必须在服装结构中予以相应的松量补给。下文从人体的形态结构、运动机能及皮肤的伸缩因素入手,试对服装松量的成因加以分析研究。
1实验方案的确定26岁的正常男体女体各15名进行测量。采用描线法测量身体运动时躯干各主要部位尺寸数据的变化,取立正姿势,在各主要部位标线,由于皮肤本身的弹性,在人体运动时产生与皮下之间的滑移,起到缓和牵引的作用。故测量出人体某部位皮肤在运动时所产生的伸缩量包括滑移伸缩方向也就得到了该处服装的放松量和所加放松量的研究方向。在测试中将人体大致分为躯干和四肢两部分,因为颈、胸背和四肢的活动对服装结构的松量设置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故作为测试的主要部位,在实验方法上以人体动态测量法为主,借以验证运动变形量。
2颈肩部的松量分析人体颈部是一个上细下粗的圆台体,以前倾的方式与胸腔相连,其动、静态特征直接影响着衣领的结构和造型。从人体工学的角度分析,颈部运动可分为前屈、后伸、侧屈及回转,其运动角度分别约为49°70°42°和75°,颈部尺寸、皮肤和颈围线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但由于颈部运动范围相对较小,进行领部设计时更应侧重它的静态结构,在满足颈部的生理需求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活动松量的调整,其数值范围可设置在2~而人体的肩部以胸锁关节和肩关节为主,其中以胸锁关节为支点,可以进行提耸、下降、内收、外展、上旋、下旋等运动;肩关节则为多轴性关节,其运动自由度较大,当运动范围增大时,服装对人体的压迫阻碍也就越大,因此在服装肩部与人体肩部必须加入适当的松量,来满足肩部运动的需求。但无论是紧身服还是宽松服,人体肩部与服装肩部之间的空隙量毕竟是有限的,如何使肩线造型设计与运动相适应,可通过肩线的倾斜度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当肩线为顺应人体肩部曲线造型时,在肩端点留有一定的松量,即可适应人体肩端处的运动特征,又不会对人体颈侧部产生过大的压力,同时还会保持服装肩部造型的平服性,如。在上肢做各种运动时,肩部皮肤移动趋势是从肩端向颈侧滑移而收缩,小肩宽大都呈减小趋势,因此增大肩峰,缩小肩宽的肩部造型有利于增加上肢的运动量。
两上肢上举时,肩关节周围的变化较大,显著减小的是肩宽,而增加的是背宽与胁长,躯干的各围度呈减小倾向。随着上举角度的增加,肩宽平均减小量由1.6cm可增至9.4cm左右,且外侧举较前倾举变化幅度大。背宽的增加量随上举角度有所增加,平均值*大可达6. 2cm左右,同时伴随胸宽尺寸减小。*大平均值为4. 2cm左右,前侧举较外侧举变化显著。胁长在上肢上举时变化幅度也是*显著的。在上举150°时,变化量平均值*大可达6.8cm. 3胸背部松量分析人体胸背部主要的关节以胸锁关节与肩关节构成,其运动可引起人体胸背部的扩张或收缩,使得胸宽和背宽两个部位的尺寸变化较活跃。通过对人体作抱胸、扩胸、前屈、上举运动的测试,得出如下数据:当在扩胸运动中,胸围和腰围有增有减,每个人的差别较大,肩宽、背长和胁长也都有小幅度增减,但影响并不显著。胸宽和背宽变化明显,胸宽幅度呈增加趋势势*大值可达3cm左右,背宽幅度呈减少趋势。当双手抱合胸部时,胸围和腰围都有减小,但背宽幅度增大,平均增大4cm,*大值可达5cm左右,其增加量对衣身的变化影响较显著,肩宽和背长都有增有减,胁长有所增加,*大值可达25cm左右。上体前屈90°时,胸围平均增加约3.8cm,肩宽与胁长变化不显著,腰围因呼吸略有增减,背长因运动伸展变形较大,平均变化值为3. 9cm,*大值可达6.8cm,背宽也有将近1cm的伸展变形,如。当上肢前举90°时,背宽幅度与胁长显著增加,躯干各围度呈减小趋势,肩宽量也随之而逐渐减小,其减小量可达10cm左右,随着上举角度的增加,外侧举较前侧举变化幅度大,背宽的增加量*大可达6cm左右,同时伴随胸宽尺寸的减小。当上肢外举90°时,背肩幅的变化量显著减少,背肩幅平均减小4.8cm.两上肢上举时,肩关节周围的变化较大,显著减小的是肩宽,而增加的是背宽与肋长,躯干的围度呈减小倾向。
此外,人的生理活动对胸围松量亦有相应的需求,通过在呼吸气状态下的人体胸围测试,得出如下数据:胸围生理松量与运动松量数值分析单位:cm呼吸状态胸围变化量平均值胸围生理松量值胸围运动松量值深呼气深吸气从以上胸围生理松量与运动松量的数值分析上看,胸围的基本放松量应不小于8cm为宜,在日常活动中背的扩张多于胸的扩张,适当加大背宽松量,可以增加手臂向前的运动量,以此达到着装*佳舒适度。
4上肢松量分析人体的上肢位于躯干的两侧,分为上臂、前臂和手三个部分,它通过肩端点、前后腋窝点、腋窝底点与躯干肩部连结,其自然下垂时略向前倾斜,因此袖子要有一定的前倾度。由于上臂长于前臂7- 8cm.,因此袖肘线一般为袖长/23~4cm.上肢有肩端点、肘点、腕点三个重要点,在结构设计时,袖窿因腋窝点的存在相对人体要深,袖肥要大。口袋与手一般紧密相连,口袋的*初功能性是用于插袋,后来才转化为装饰性。手的长度与宽度直接影响口袋的规格,掌围一般分为四指围、五指围,所以口袋的宽度通常为>llcm,12h同时肩关节和肘关节的活动范围又成为影响袖子和衣身宽松量大小的关键。肘关节主要呈前屈运动,前屈范围可达150°。又鉴于肩关节的多轴性特点,可以多方向、大范围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双臂抱胸、两上肢外侧举、前侧举,双臂内收、后伸等活动,因此在设计袖长尺寸时,就必须考虑到在这些运动状态下上肢的皮肤伸缩量,以此为依据来设置袖长松量。又由于在实际生活中上肢的主要运动方向是向前的,使得肩关节在向前运动时对人体的背部产生牵拉,因此需要增加后背及后袖山的运动松量。
在上肢做各种动作时,袖山高的变化也非常活跃,大多随着运动幅度的增大而呈减小趋势,所以为了保持上肢良好的运动机能,可减小袖山高的尺寸,适量增大袖肥。但在一般情况下,要保持静态美观动态舒适的袖山,就必须以动、静态的平均值为依据。
5腰部松量分析腰部处于背、臀之间而呈内凹的曲线状态,腹部较平坦,没有骨骼支撑,体侧和后方腰际凹陷。在腰脊关节的活动中,前屈幅度大于后屈及侧屈的幅度,且前屈机会较多,所以在考虑运动机能的结构设计时,一般应在后衣身增加适度的活动余量。由于人体的直立、坐下、前屈等运动而使腰围尺寸有较大的变化。如席地而坐且作90°前屈时腰围尺寸变化*大,平均增加量为2.9cm,进餐前后腰围尺寸有2cm左右的变化,根据医学研究,腰部有2cm左右的压迫量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对下装而言,腰围的基本放松量可设置在O 2cm区间,从着装习惯和审美角度上看,青年人的服装腰围可不加任何松量,中、老年人的腰围松量可控制在2cm左右即可。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上肢做各种运动时,胸宽、背宽、小肩宽、袖山高这几个尺寸变化较多,但除了背宽部位皮肤一般呈扩张趋势外,其它各个部位的皮肤基本呈收缩趋势。由上肢运动引起的背部对抗性扩张,造成服装背宽量不足,从而牵制了上肢的运动。因此在服装上装结构中,主要以增加背宽松量,以满足运动需要。
6下肢松量分析臀部作为下装结构处理中的主要部位,其运动变化成为影响下装松量的关键因素,针对下肢运动的实测结果如下:下肢运动对臀围影响的实测结果下肢运动方式下肢抬高45°下肢抬高90°弯腰90°席地而坐90°前屈时臀围增加量然而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2cm的压迫量对人体没有任何影响,因此综合以上因素,臀围*小加放松量以4cm为宜,这样就能满足前三种基本运动的需求。在席地而坐作90°前屈时,臀围平均增加量为4 cm,再适当加一点舒适量,臀围的基本放松量可控制在5cm左右。
然而总臀围的数值在各个动作中都是增加的,其增加量主要集中在后臀围,这是由于人体的生理特征和运动特征所决定的。在下肢抬高45°时前后臀围在总臀围中变化中所占的比例为:前臀围占9%,而后臀围占91%;在其他动作中,前臀围均是缩短。因此从理论上讲,综合考虑运动情况和生理特征,应以运动功能方面的因素为主。
人体下肢外形以上粗下细的圆锥体为其基本特征,大腿肌肉丰满,小腿前面平直,后面肌肉圆突,踝骨突出。从前面观察,大小腿中部略呈外弧状,膝关节向内靠拢,股关节和膝关节转动时能引起皮肤变形,其中股关节向前方比向后、侧方的运动幅度大,但运动的区域小于上肢的肩关节。因此,在裙类服装结构中,应以步行、上下阶梯时膝围的变化情况为依据而决定裙摆宽和裙开衩的位置。
由下表数据分析,膝围的*大需求约是138cm,而*小的要求是93cm,太小就会牵制下肢的运动,故在合体裙的下摆处要设置开衩,其高度必须高于膝盖。
步行方式步幅域值膝围域值平均值普通行走上楼梯上较高台阶上公交车7结语通过以上对人体颈、肩、胸、背上下肢部位及相关联的骨骼、肌肉及关节的构成特征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数据分析,得出了各部位的运动趋势和相应的松量需求值,说明人体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会引起体表皮肤的变化而导致服装的牵引、拉伸和变形,阻碍了肢体运动,由于局部的变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其它部位的牵扯影响,因此服装上不同位置所需的运动放松量也是不同的,其每一位置均与人体的相应部位尺寸密切相关,科学地研究分析服装人体构造、运动规律与服装造型的美观和舒适度的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合理地设置服装结构中各主要部位的运动松量,使其具有良好的功效性。在设计服装过程中同时还应注意穿着环境、穿着者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地配比服装各部位的放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