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7日,2016年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在南海西樵举行,全球200多家中高端服装采购商齐聚南海西部小镇;5月26日,全国产业用纺织品工业大会在南海开幕,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南海无纺布产业创新发展指点迷津。
一周内,全国甚至全球的行业顶尖盛会相继召开,背后意义耐人寻味。
历史上,南海西部是珠三角甚至全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源地。九江、西樵拥有南海区*大面积的桑基鱼塘,纺纱技艺源远流长;西樵人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为我国纺织业开启**次“工业革命”浪潮。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流变,纺织工业仍是西部产业的中流砥柱,南海十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有人用“这是*坏的年代”来形容当前南海纺织的困局。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面临内外重重挤压,兴旺百年的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曾经引领中国纺织风潮、承载厚重文化的南海纺织,是耽于忧患,还是披荆斩棘?南海纺织产业通往第二春的路径何在?
百年辉煌根植血脉的产业基因
连日来,烈日、暴风、骤雨交替不断,但这丝毫没影响西樵镇简村西樵纪念馆讲解员林润明的积极性。已经年过七旬的老人家,把清末时期陈启沅回乡创业沉浮的故事讲得条理清晰,而他自己的曾祖母,曾经是继昌隆缫丝厂的一名女工。
“曾经一个人只能看一台机,经过陈启沅的技术改造,一个人可以看5~6台机器,纺纱效率大大提高了。”林润明说,继昌隆缫丝厂带动了当时南海全县9家企业先后效仿安装纺织机器,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纺纱逐渐被淘汰,西樵纺织走向工业化规模生产。
陈启沅创办民族工业迅速致富,刺激了不少民族资本家甚至普通家庭投身纺织行业。到上个世纪80年代,西樵逐渐形成了“千家厂、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的产销规模。
“在我出生之前,我的父亲就开始从事纺织工作。那个时候西樵家家户户差不多都有织机,我父亲和母亲两个人,四台机白手起家。”德耀纺织实业有限公司(下简称德耀纺织)总经理梁耀恒说。因为纺织文化基因影响,梁耀恒留学回国后选择继承家业,即使公司如今做到7000万元的年产值,公司的产品展示区内仍“供着”一台老式纺织机,“这是我父亲用的**台纺织机,是纺织机养大了我”。
德耀纺织成立于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时期西樵的家族式纺织民企快速成长,为顺应产业变化,不少企业用赚来的**桶金再投入生产、更新设备。“以前几千块的设备,渐渐被几万块、十几万、几十万的设备取代,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越来越高。”南海区纺织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莫柏源说,纺织面料逐渐在西樵形成集聚,并成为西樵的支柱产业。
数据显示,2005年西樵纺织产业的产值达到100多亿元,创税2000多万元;2015年,西樵纺织产业纳税连翻10多倍,创税近3亿元。
当西樵服装面料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时,纺织工业的一个细分领域——产业用无纺布在20多公里外的九江渐成气候。
几乎与德耀纺织成立同时,一个叫邓伟其的南海涤纶厂销售工人,利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