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装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成本上涨、产业和订单逐步外移的困境下,如何引导企业从同质化、**格“拼杀”的不良竞争中走出,成为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为此,汶上县大力推进技术、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坚定走“智能化、专业化、柔性化、贸工一体化、品牌自主化”的路子,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截至目前,汶上县纺织服装企业达305家,规模以上企业55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产各类服装4亿件。今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3亿元、利税5.4亿元,分别增长16.8%、10.9%,上缴税金较去年同期增长13.7%,服装产业实现了逆势上扬。
坚持高端制造,持续提升产业层次。汶上县坚持以技改扩能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作为转型目标。支持企业进行设备智能化改造,引进先进管理系统,提升企业自动化水平,由低端制造迈向高端制造。目前,该县拥有自动裁床、模板机、激光切割机等各类先进设备3.8万台(套),60%企业普及了GSD标准工时、JIT精益生产、单件流水等智能化生产工艺。成为优衣库、ZARA、耐克、阿迪达斯、波司登等50余个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重要加工基地。引导企业走差异化道路,专攻一类重点产品,在“专、精、特、新、优”方面下功夫。大爱童装、阿拉伯大袍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阿拉伯大袍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5%,成为中国*大的阿拉伯服饰生产基地。鼓励浒源服饰、好兄弟制衣等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向快时尚、小批量、个性化定制方向转型。大力培育本土服装品牌,目前,该县拥有自主服装品牌30多个。包括ALBAI、如意、红玉兰、晨姿等一批自主品牌产品已经投放市场,如意、红玉兰等已成功申报山东名牌。
坚定对外合作,全面发力招大引强。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实现裂变扩张、快速发展。落实更加优惠的政策,招引更多的知名服装企业落户汶上,快速做大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先后吸引青岛绮丽集团、南京金岛服饰、浙江茉织华服饰、华诚集团、乔治白服饰、即发集团、哈桑阿尔白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兴业。七七服饰与浙江汇孚集团、中大集团合作的订单处理中心、爱丝制衣与乔治白集团合作的校服研发中心、东华大学科研基地、实习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将极大提升企业研发设计和优质订单承接能力。坚持“延长、加宽、增厚”产业链条,积极招引纺织服装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家纺、服装生产、帽饰加工,到水洗、印染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全县纺织企业达到15家,服装加工企业278家,家纺企业12家,水洗企业5家,污水处理站3处。
强化精准扶持,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制定了《汶上县扶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10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成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办公室。深入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扶持,通过召开企业现场办公会,现场研究解决企业在用工、用电、融资方面问题70余项。爱丝制衣、七七服饰、好兄弟制衣、亚鲁服饰等迅速成长为行业骨干企业,其中济宁爱丝制衣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建设纤维检测平台,成立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检测及外贸服务。目前,该县拥有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8家。搭建贸易展洽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深交会等知名展会,连续三年举办了中国·汶上服装展览会,提升了“中国休闲服装制造名城”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森马、波司登、上海群易服饰等知名企业先后投放订单近5亿元。
加大市场开拓,实施电商换市战略。把发展服装电子商务作为助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加快信息技术与服装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积极发挥阿里巴巴·汶上产业带的带动作用。规划建设了187亩的华儒电子商务产业园,已入驻电商企业100多家,是济宁市首批省级智慧园区。借力全省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县政策机遇,以阿里巴巴·汶上产业带为依托,引导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拓展市场、升级产品。目前,阿里巴巴·汶上产业带已有上线企业292家,全县拥有各类服装电子商务企业(网店)1200多家。中都国际服装·电子商务中心被列为全省十大电子商务基地。今年上半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亿元。电子商务已成为汶上纺织服装产业新的营销模式,带动了产业向“微笑曲线”价值链的两端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