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伸型式从表1~表3可知:通过在平面牵伸后区采用双压力棒加胶辊后冲的多曲线牵伸,使纱条在后罗摇架维护及牵伸方面的研宄。拉上形成一个较长的包围弧,纱条形成一个明显长,1Q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水平也在提高,对纺织面料个性化的要求日益强,因此,对成纱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生产实践中,纺纱牵伸工艺是成纱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牵伸工艺的研究和控制是我们每一个搞纺织管理、技术和生产人员要长期面对的课题。
1牵伸工艺的特性在牵伸过程中纤维变速点的头端在不同的截面变速是牵伸工艺的特性,从而使牵伸运动过程中在每根纤维上的作用力不尽相同,造成纤维移距偏差差异率过大,成纱CV值恶化,CVb值变大。我们知道,牵伸力与握持力、引导力和控制力在牵伸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四个作用力,其摩擦力界和附加摩擦力界的分布以及四种作用力的变化则是控制成纱质量指标的关键。
2牵伸影响因素实例分析与解决控制措施2.1使用后区压力棒上销后胶辊大后冲成仿V型牵伸2.1.1作用机理后区牵伸是细纱总牵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前区牵伸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平面牵伸的后区,由于摩擦力界作用距离较短形成了较长的浮游区,浮游区的纱条存在解捻问题,造成成纱品质下降。根据棉纺紧牵伸理论,在牵伸区中,绝大多数纤维在某一截面积上由后罗拉速度瞬时转为前罗拉速度,而此后一直以前罗拉速度运动。因纤维本身存在长度和弯钩差异,特别是部分短纤维在牵伸区运行中多次改变速度,而每次变速的时间极为短暂,但却引起纤维运动状态的多变,体现在引导力和控制力的波动而引起纤维头端变速点比较分散。由于变化时间的不稳定性,故加了成纱条干不匀;而控制纤维的正常牵伸运动,应改善罗拉钳口的握持特性,使摩擦力界的分布更加合理。
后区附加双压力棒以及胶辊大后冲成仿V型牵伸型式,使后区的纱条在后罗拉上形成一个较长的包围弧,并在接近前钳口附近附加了两个摩擦力界,加强了对运动纤维的控制,对后区须条进行了合理调节,解决了平面牵伸摩擦力界分布短,捻回重新分布,对浮游纤维的控制差,加重了浮游纤维变速点分布范围极不稳定的问题。
2.1.2试验条件在平面牵伸后区采用双压力棒加胶辊后冲14mm,粗纱定量为4. 42g/10m,改进后细纱摇架压力为150NX100NX120N;正常平面牵伸摇架压力为150NX 140N.对比试验结果见表1~表3.表1摇架压力改进前后纺65/35T/R 18.4tex纱质量对比细节粗节棉结表2摇架压力改进前后纺65/35T/R11.8 tex纱质量对比牵伸型式CV/%细节粗节棉结个。km-1改进前14 6225.035.020.5改进后143916.225.819.2表3摇架压力改进前后纺中长65/35T/R18.4tex纱质量对比牵伸型式CV/%细节粗节棉结个。km-1改进前15.5141.表4纺65/35T/R14.8tex纱质量对比于平面牵伸的扁平状;由于扁平状的纱条在牵伸中不易翻滚,因此控制了捻回的重新分布,使快速纤维有效地束缚在慢速纤维中。由于细纱后区采用双压力棒形成曲线牵伸,使V型牵伸摩擦力界末端的纱条又重新进入双压力棒的控制范围,使须条在双压力棒的表面形成包围弧,牵伸时须条的张力使压力棒对该段包围弧上的须条产生垂直压力,从而使纤维间产生附加摩擦力界,加了该须条的密集程度,并强了后牵伸区中部对须条特别是短纤维的控制能力,使浮游区显著缩短,减少了浮游纤维的数量,使纤维的变速点分布更为集中而稳定,有利于条干均匀度的改善。同时,后区摩擦力界的强,控制范围更广的特点使须条两端受到较强的摩擦力而张紧,有利于须条的后弯钩伸直,并有效防止捻回的重新分布,从而改善成纱内部结构的质量,提高成纱质量的整体水平和档次。
2.2对中下胶圈进行改造对中下胶圈进行改造,大下胶圈的包围弧,使其运行更稳定,减小滑溜率。
在细纱中罗拉的后下部设一装置,用胶辊轴承将下胶圈向中罗拉后下部顶一下,使下胶圈与中罗拉产生一个较大的包围弧,加下胶圈与中罗拉的摩擦因数。同时,适当调整下胶圈张力,通过测量正常装置下胶圈与中罗拉后部包围弧起点至下销后端的距离为30mm,改进后的包围弧为41mm.通过加大包围弧稳定胶圈运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减小滑溜率,通过试验对比,其数据见表4.从表4可知:对前双胶圈牵伸区而论,胶圈运行的稳定性和弹性至关重要,有利于满足胶圈钳口压力而能很好地握持纤维,并加强胶圈对浮游纤维的控制作用,保证纤维均匀顺利变速,达到降低条干CV值,减少成纱粗、细节,改善成纱条干均匀度之目的。所以,上、下胶圈运行的不平稳,以及牵伸中须条的上、下分层问题是造成无规律纱疵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通过加大下胶圈与下罗拉的包围弧,稳定双胶圈运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使纤维的变速点分布更为集中而稳定,有利于条干均匀度的改善。
3分析与讨论3.1控制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纤维间摩擦抱合力的大小,进而影响控制力的变化。
3.2控制能力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纤维间摩擦抱合力的大小,控制力的波动必然会引起纤维相互间的移距偏差,进而影响到成纱质量的波动。
3.3从表1与表2对比可知,在粗纱定量相同的情况下,牵伸不匀率与牵伸倍数成正比例,牵伸倍数越大,牵伸不匀率越大。
3.4匀速牵伸机构对重不匀的影响3.4.1匀速牵伸机构中,当后区被动罗拉受摩擦传动时,罗拉出现呆涩、打顿会使纱条不能正常喂入,此时被牵伸后的纱条会出现重量偏轻。
3.4.2除了上述原因,匀速牵伸中,实际牵伸=机械牵伸X(1―滑溜率)在这个公式里面因功的作用,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所以滑溜率不可能是负值或零,因此实际牵伸出来的成纱重量要大于机械牵伸的成纱重量。因滑溜率过大的因素只存在成纱重量偏重的可能性,故牵伸效率的影响对成纱重不匀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偏重影响。
3.5纺织工程就是对纤维产生作用力,使纤维在运动过程中处于有序和受控状态。无论是哪道工序,都是对原料在空间内产生作用力,使原料在作用力的控制下,按照设计的工艺要求变成能满足各工序性能的“产品”。这个“力”是作用的主体如牵伸力、握持力、控制力、引导力、摩擦力等,它起着对纤维的控制作用,是贯穿整个工程的主体。“度”就是对作用力的控制和把握,如力的大小、力的作用方向,以及同一物体对原料产生不同性质作用力间如何趋利避害的权衡和把握等。它是对力的控制,使作用力控状态而g千维在运动均匀有序地排列,达到对成纱质量的控制。
4结论4.1杆杠弹簧摇架平面牵伸将后胶辊向前或后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V型牵伸的效果,不过胶辊向前冲更有利且相对稳定。胶辊后冲压力剧,分析原因是胶辊后冲后,胶辊与后爪支点形成硬性顶托,是个死力,没有发挥出弹簧的弹性功能,因此,其状态不稳定。胶辊前冲并与后罗拉的自找平衡要好,且压力比正常的压力值要小,既拓展了摩擦力界的宽度,同时又使摩擦力界的峰值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有利于对纤维的控制,使摩擦力界的布局较为合理。
4.2进行中下胶圈的改造,大下胶圈的包围弧,能够改善成纱质量;但同时加了值车工的工作量,下胶圈与张力架的包围弧会使摩擦阻力大,下胶圈与胶辊轴承也会产生一定的摩擦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