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蛋白纤维芦荟粘胶纤维棉混纺纱的工艺
  • 二手裁剪设备
  • 2017-06-07 08:40
  • 来源:中国服装机械网
  • 标签:
  •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可纺性,将牛奶蛋白纤维、芦荟粘胶纤维与棉进行混纺,生产29.2 tex40/40/20牛奶/芦荟粘胶纤维/棉机织纱,设计了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和采取的工艺措施。同时为了提高纱线强力,降低纱线条干不匀率,选取捻系数、摇架压力,摇架前冲3个因子设计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通过理论分析,优选出较合理的纺纱工艺。

      1原料性能分析对牛奶蛋白纤维和芦荟粘胶纤维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1.表1牛奶蛋白纤维和芦荟粘胶纤维性能指标原料回潮率细度长度干态湿态芦荟粘胶纤维牛奶蛋白纤维通过对表1的数据分析得出:芦荟粘胶纤维的吸湿性比牛奶蛋白纤维好,将两种原料进行混纺可减少牛奶蛋白纤维纺纱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现象,进而减少化学纤维牵伸过程中绕罗拉和绕皮辊现象;芦荟粘胶:2013-06-25主要从事新型纺织材料与新型纺纱产品开发的研究。纤维的干态、湿态断裂强度损失程度较牛奶蛋白纤维大;芦荟粘胶纤维的干态断裂强度大于牛奶蛋白纤维的干态断裂强度,因此使用芦荟粘胶纤维、牛奶蛋白纤维和棉纤维进行混纺可改善纱线的强力,提高纱线的织造性能。

      2纺纱工艺配置2.1生产工艺流程杂质装置FA104型六滚筒开棉机ZFA026型自动混棉机FA106型豪猪式开棉机FA107型豪猪开棉机A092AST型振动式双棉箱给棉机FA141型单打手成卷机FA201B梳棉机牛奶+芦荟:FA002型自动抓棉机FA121型除金属杂质装置ZFA026型自动混棉机FA106A型梳针滚筒开棉机FA107A型梳针打手开棉机A092AST型振动式双棉箱给棉机FA141型单打手成卷机FA201B梳棉机FA306并条机(预并)自动络筒机2.2纺纱工艺牛奶蛋白纤维和芦荟粘胶纤维的清花工序主要工艺参数为:棉卷干定量383. 83g/m,棉卷罗拉转速12.36r/min,开棉机梳针打手转速485r/min,成卷机综合打手转速921.6r/min;牛奶蛋白纤维和芦荟粘胶纤维的梳棉主要工艺参数为:生条干定量21g/5m,锡林转速330r/min,道夫转速32. 5r/min,刺辊转速800.05r/min,锡林至盖板间的隔距0.林与道夫间隔距为。12mm:并条的主要工艺参数见表2.其中各道工序的罗拉加压1/2/3/4均为240/表2并条工艺参数表项目化纤预并头并二并条子干定量/g前罗拉速度/m并合数总牵伸倍数机械实际牵伸倍数分配前牵伸后牵伸粗纱主要工艺参数:定量5.38g/10m,前罗拉转捻系数60.156,罗拉中心隔距前/中/后为:10/24/26mm,罗拉加压(双锭)为196/264.6/196/196.细纱主要工艺参数:干定量2.65g/100m,前罗拉转速14484r/min,后区牵伸倍数1.30倍,罗拉中心距43/48mm,捻系数410,罗拉加压(双锭)为6,罗拉直径25/25/50mm.络筒工序主要工艺参数:自动络筒机主要是清除纱疵,设定清纱范围为细节<-50%x50cm,长粗节>+50%x50cm,短粗节>+200%x3cm,速度850m/min.2.3细纱工艺优化设计在细纱工序,加强对纤维运动的控制以减少牵伸波是改善细纱条干的首要任务。生产中选取捻系数、摇架压力(摇架高低规,mm)、前胶辊前冲(mm)3个因素进行细纱工艺的*优化设计,牛奶蛋白纤维/芦荟粘胶纤维/棉的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方案见表3,细纱正交试验方案设计及测试结果见表4.表33因素和3水平正交实验项目A前胶辊前冲/mm B摇架高低规/mm C捻系数表4细纱正交试验方案及测试结果试验号前胶辊前冲摇架高低规捻系数强力条干不匀率2.4试验结果分析对强力和条干均匀度2个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见表5.表5正交试验结果分析项目强力条干不匀率因素主次优方案表5中A为捻系数,B为摇架高低规,C为摇架前冲;1%=第列上水平号为i的各试验结果之和;=其中s为第列上水平号i出现的次数,表示第列的因素去水平i时,进行实验所得实验结果的平均值;民smaxU-minU,民为第列的极差或所在因素的极差。

      从表5可以看出,摇架前冲A、罗拉加压B、捻系数3个因素对纱线断裂强力的影响程度为:C>B>A;摇架前冲、罗拉加压、捻系数3个因素对纱线条干不匀率的影响程度:B>A>C.实验要求断裂强力越高越好,条干不匀率越小越好。在选择*佳方案的过程中:断裂强力的优方案为A2B2C3;条干不匀率的优方案为A3B2C3.考虑A2(388cN)与A3(376cN)相差不大,A3即可满足生产要求,并且实验生产的纱线用来做机织纱,选择的纱线条干均匀度越小越好,所以正交试验所选的*优方案为A3B2C3,即前胶辊前冲选择备的膨润土织物柔软剂使用效果与目前市售柔软剂相近,使用时浓度为1%.该织物柔软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新型织物柔软剂产品。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