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由于棉花相对过剩且价格逐渐变为由市场调节,这就对我国的棉花生产提出了一些挑战。要求棉花生产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尤其是需要提高棉花机械化的水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样棉花机械化也是棉花生产的必然趋势,用机器来代替人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将是未来我国棉花生产的必经之路。
我国棉花生产与国际国内激烈的棉花市场竞争相比,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棉花所面临的国际挑战越来越严峻。因此,不容忽视的问题还很多:我国棉花品种品质不优,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我国除新疆棉区有少量的长绒棉外,黄河、长江流域均种植的是绒长28~29mm的普通陆地棉,纤维强力较低;我国棉花产量很低,棉农植棉效益低下。除新疆棉区及长江流域极少地区亩产达100kg以外,还有相当部分棉花亩产仅在60kg以下。棉农种棉不如种粮,有的将棉田改为粮田;我国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我国棉农生产棉花基本靠传统原始的人工耕种、采摘,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效率低下,成本攀高,处于保本微利,在棉花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甚至出现亏本等;我国棉花加工质量低下,浪费了大量棉花资源。商品棉异型纤维含量高,原棉产品一致性差,同级棉不批次,不同棉包产品等级有差异,难以满足现代棉纺织工业的要求。 由于棉花质量的因素导致机采棉的纺织成本上升或利润下降,这是机采棉推广不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为促进中国棉花产业的长远发展,还需政府在机采棉营销和促销环节采取相关优惠、补贴政策,才能真正加快其推广工作。补贴的受益者将是中国棉花产业链的全体——棉花生产加工领域和纺织领域。
针对我国棉花生产中碰到的典型问题,业内人士就入世后我国棉花产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以下建议:
改善我国棉花生产环境,建立稳定的棉花生产基地。一是国家要加大对棉花生产的经济投入力度,对棉花生产的种子改良、耕种模式及施肥方式进行改革,采摘机械化及加工设备的技术改造的科研、推广的资金预算。二是要实现棉花生产规模经营,建立稳定的棉花生产基地。对占我国棉花生产量40%以上的新疆,要发挥区域优势,实行大规模的连片种植,为实行机械化作业奠定基础。对内地棉花生产也可逐步在棉花生产集中的省、地、县实行规模种植,建立我国比较稳定的优质棉生产基地。三是推行棉花生产机械化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我国要推行棉花耕种、施肥、采摘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加大棉花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棉花生产的科技含量。一方面,国家要把棉花产业纳入国家"星火计划"及国家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加强棉花品种、品质改良。农业及种子科研部门要研究推广高产优质棉花,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及棉花品质,增加棉花出口创汇。另一方面,要推广抗虫棉、绿色无污染棉花,推广棉花专用肥,加强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建设,不断降低棉农对棉花生产投入,使棉农生产棉花产量高、质量好、价格高、成本低,有利可图,促进棉花产业的稳定发展。
提高我国棉花加工质量,减少棉花资源浪费。我国棉花产业与国外相比,不仅生产的品种、品质差,产量低,成本高,而且棉花加工质量也十分低下。既影响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又浪费了大量的棉花资源。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棉花加工质量。一是要严格执行棉花分摘、分晒、分装、分售的"四分"规定,从收购的源头把好棉花质量关。二是要加大对棉花加工机械设备的研究及技术改造力度,还要开发与应用棉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棉花加工质量,实现棉花加工升级,降低棉花加工损耗。三是要坚决取缔小轧花机、土打包机等,不得因此消费棉花资源,降低棉花品质。
总之,通过棉花的机械化技术推广,棉花市场的体制调整,加大政府对棉花产业的投入,改良棉花品种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前景必定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