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4年棉花:供过于求格局延续
  • 市场分析
  • 2014-02-18 10:03
  • 来源:中国纺织机械网(中国纺机网)
  • 标签:
  •   2014/2015年度,棉花收储退市,抛储使得市场供应充裕,压制了棉价上行空间,再加上直补出台,棉花产业逐步市场化。从基本面来看,我国拥有上千万吨的库存,足以满足下一年度的消费,下游需求又面临很大压力,2014/2015年度棉市又将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

      棉花产业将逐步市场化

      收储即将退市。据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调查,2013年全国棉花总产量为667.8万吨。截至2014年1月22日,2013/2014年度棉花临时收储累计成交561.6万吨。2013年的新棉已有84%进入国储库存。照此速度,2013/2014年度收储量能达到600万吨。收储的进行令注册仓单有限。截至2014年1月29日,注册仓单为155张,有效预报39张,折合库存7760吨,远低于盘面数量。因此,注册仓单量偏低还将继续困扰期货市场,进而限制2013/2014年度合约的下行空间。不过,收储即将退市,2014/2015年度合约价格易跌难涨。

      抛储形式有望转变。截至2014年1月22日,储备棉累计上市106.1万吨,成交40.4万吨,成交比例为38.1%,可见成交非常低迷。为改变这种局面,2014年抛储形式有望转变,具体有三种方案:一是降价,提升储备棉的价格优势;二是搭售配额,提高企业竞拍积极性;三是让贸易商参与竞拍,扩大储备棉销售渠道。

      目前国储库存超过1000万吨,大于国内一年的消费量,国储去库存的意愿较强,外棉需求将有所下滑。在全球棉花连续几年供应过剩的背景下,这将对外棉带来较大的利空效应。而外棉价格的走弱将带动外纱价格下滑,廉价的外纱也将反过来冲击国内下游市场,进而对国内棉花需求形成压制。

      直补利于内外棉价差缩窄。随着现行棉花收放储政策的隐退,国内棉价将向市场靠拢,棉花目标价格将以“植棉成本加基本收益”的模式形成。这意味着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的调控方式开始向市场调控转变。目前,内外棉现货价差在5000元/吨左右。直补政策出台,国内棉价必然会向国际棉价靠拢,内外棉价差将进一步缩窄。

      期末库存居高不下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棉花总产量为667.8万吨,同比减少12.3%.即使棉花减产,国内棉花库存也居高不下。USDA1月份供需报告中预计我国棉花期末库存为1269.5万吨,而全球棉花期末库存为2125.1万吨,我国约占全球期末库存的60%.根据USDA数据,2013/2014年度我国棉花期末库存为1269.6万吨,笔者预估2014/2015年度产量为607.7万吨,消费需求为709.2万吨,进口量为191.6万吨,过剩量为1359.7万吨。可见,2014/2015年度我国棉花过剩情况仍然严重。

      需求不容乐观

      销售增幅缩小。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3年12月份,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约259.97亿美元,同比增长7.87%,增幅较上月缩小8.75个百分点,较2012年同期缩小2.97个百分点,而环比增长6.29%,增幅较上月扩大4.74个百分点,较2012年同期缩小8.62个百分点。

      棉纺织行业PMI加速下行。数据显示,2013年12月份,国内棉纺织行业PMI为37.3%,较上月下滑3.9个百分点,是该指数自2012年6月份推出以来连续第三个月回落,且降幅较有所扩大,表示行业景气状况加速恶化,其中开机率指数下滑*为明显。

      化纤的替代作用持续存在。2014年1月份,黏胶短纤价格略有上升,目前价位在12300元/吨,涤纶短纤价格小幅下降,目前价位为9680元/吨。涤纶短纤、黏胶短纤等其他纺织原料在价格上的优势,将影响纺织企业的配棉比,其对棉花的替代作用将长期存在。

    相关资讯
    • 我国化纤产业发展状况及发展方向分析
      目前纺织行业处于低迷中,而化纤行业却仍然保持逐年发展的状态下,这是什么原因?同时目前中国化纤前景一片乐观,那化纤行业者也应提高警惕,要努力想对策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详细]
    • 我国化纤产业发展状况及发展方向分析
      目前纺织行业处于低迷中,而化纤行业却仍然保持逐年发展的状态下,这是什么原因?同时目前中国化纤前景一片乐观,那化纤行业者也应提高警惕,要努力想对策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详细]
    • 我国纺机行业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我国纺织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短短几年时间大量新型机电一体化纺织设备不断涌现,受到用户欢迎。但也不可否认,纺织产业在经历了持续发展壮大的时期之后,总体形势[详细]
    • 我国纺机行业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我国纺织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短短几年时间大量新型机电一体化纺织设备不断涌现,受到用户欢迎。但也不可否认,纺织产业在经历了持续发展壮大的时期之后,总体形势[详细]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