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4大要素
  • 市场分析
  • 2014-03-22 16:13
  • 来源:中国纺织机械网(中国纺机网)
  • 标签:
  •   近年来,“融资贵”也成为棉纺织行业*头痛的问题。在中纺联统计中心对行业500多家企业的调研中,有近4成企业融资利率比银行基准率高10个百分点以上,如山东等地的纺织业贷款利率普遍浮30%以上,而且相当多的企业都被迫接受了承兑汇票业务。

      以东信公司贷1000万元为例算一笔账。首先,银行1~3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6.65%,再上浮50%,收取利息为99.75万元。其次,银行要求将贷款做成6个月的全额承兑汇票,这意味着企业拿汇票给供应商,供应商只有在6个月后才能拿到钱。如果供应商不愿意等6个月,企业需要交贴现利息14%,增加利息70万元。*后,企业还需要到银行指定的担保公司进行担保,缴纳*低3%的担保费用。这样一来,一笔1000万元的贷款实际利率高达27%.此外,银行有时还会以保证存贷比为由,要求企业存一定的保证金。

      原应服务实体经济的银行业,己经成为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要贷款,就要接受承兑贴现等条件,年底一算账,银行利率高达30%,对棉纺织企业冲击太大。目前,银行担保条件高,融资费用高,棉纺织企业本就微薄利润都还了银行利息,可以说,企业完全是在给银行“打工”。

      纺织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东信公司目前提供8000个就业岗位,多的时侯可达12000个。但高额的融资成本,使得棉纺织企业本就微薄的利润变得更少,这无疑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如果国家能协调各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产业的扶持力度,降低担保条件,减少全额保证金,那么对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会有明显效果。

      用工制约企业忧心忡忡

      80、90后等新一代农民工正对我国制造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冲击*大。据中纺联抽样调查显示,去年纺织行业员工工资平均涨幅在15%以上,但依然有八成以上的企业依然存在着用工短缺。纺织企业普遍反映,新一代农民工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及成长环境与过去大不相同。由于纺织车间多是噪音大、气味重,工作坏境差,劳动强度大,而薪水又不算高,他们宁可做服务业,也不愿意到纺织厂打工。这就造成了纺织企业招工难、留人难。

      对棉纺织行业来说,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尤为突出。目前,东信公司职工的平均年龄已接近45岁,一个近8000名职工的企业,35岁以下的年轻职工都找不出几个,特别是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这样的岗位,大有“后继无人”的趋势。

      为留住员工,一些棉纺织企业开始大幅提高员工福利。有企业老板抱怨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看自己能干多少,只看能挣多少,公司真是哄着员工来上班。”免费培训、五险一金是基本待遇,提高福利,减少员工流失。预计今年员工薪酬还要上涨,工人工资照这样涨下去,作为微利经营的棉纺织企业真的吃不消。

      高棉价企业竞争力削弱

      业内有一句俗话,“成也棉花,败也棉花”。棉价的波动与国内外棉价差是牵动棉纺织企业一根*敏感的神经。表面看,国内的高棉价是造成企业成本高、订单减少的主要原因,而追根溯源,给行业造成长期困扰的却是棉花进口配额制度、征收高额滑准税、进销项税“高征低扣”等政策,导致企业无法公平参与国际竞争。

      事实上,目前棉纺织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国内的高棉价,而是与国外几千元的棉价差。可以说,一直以来我国棉纺织企业都是在与几千元的内外棉价差作斗争。如今,我国纯棉40支以下的纱已经没有市场竞争力了,东信公司40支以下的纱线订单都被印巴和东南国家的企业抢走了。

      国内外不同的棉花价格机制是当前国内外棉价差形成的主要原因。国际棉价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波动,而国内棉价是以收储价和进口配额量为支撑。去年以来,棉花收储价为20400元/吨。由于收储价远高于国际市场,导致国内外棉花差价居高不下。目前,每吨差价仍在4000元左右徘徊。

      面对居高不下的棉价差,中国企业并不能自主利用海外原材料市场来“削峰填谷”。按照世贸协定,我国每年配额进口89.3万吨棉花,实施1%的优惠关税,但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征收5%~40%的滑准税。滑准税的征收,相当于为进口棉价设置了底限,其目的在于减少进口棉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确保棉农利益。但是由于进口配额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分不到配额或配额过低的企业即便进口棉花,也高关税而得不到实惠。也就是说,我国的棉纺织企业正在以高于对手1/3的原料成本参与国际竞争,而高出的成本是难以靠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消化的。

      取消配额制、滑准税成了棉纺织行业的一致呼声。取消高额滑准税,让中国企业可以自由地利用海外采购平抑原料价格,同时也可防止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在制定棉花出口政策时借机提价,为本国纺织品出口争取优势。此外,呼声较高的棉花直补政策也终于在今年新棉花年度开始试点,对于棉纺织企业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但是棉花是否能实现市场化、高棉价的困局是否就此打破,还需时间的考证。但是可以确信的是,保护农业不应以牺牲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代价,如果棉纺织行业不景气,那么全国的棉农和300多万棉纺织工人就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中。

      税费繁多企业透不过气

      目前我国棉纺织企业需缴纳的17%的增值税、25%的所得税,以及土地使用税、城建税、房产税、印花税、地方教育费附加、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残疾人基金、环保费、工会经费等各种费用项目。除了这些与其他工业企业相同的税费项目外,棉纺织企业还承担着棉花增值税“高征低扣”的不合理税赋。以同属于农产品(000061,股吧)的大豆举例来说,大豆加工成豆油,棉花加工成纺织品,大豆和豆油同归属为农产品,它的进项税与销项税都是13%,而棉花加工后的纺织品则归属为工业品,销项税率为17%,这样一来,棉纺织企业就多承担了4个百分点的不合理税赋。

      过去,棉纺织企业的能源、劳动力成本较低,企业还能承受这种“高征低扣”的税收政策,但现在棉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只有4%,这种“高征低扣”的政策已经压的企业透不过气。国家应尽快改变这种政策,实现平征平扣,减轻企业税赋,还棉纺织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如果棉花的进项税和销项税能保持一致,都是13%,那么全行业将新增利润40多亿元,这无疑是为处在困境中的纺织业送来甘霖。

      企业靠补贴是长不大做不强的,由于市场竞争导致各种压力必须靠企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来消化。但是像银行融资贵,国内外棉价倒挂,棉花进项税与销项税不统一等问题,是靠企业自身努力解决不了的。随着安徽、河北两省将皮棉、棉纱纳入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这种长期制约棉纺织企业发展的“高征低扣”现象终于有所松动,相信随着政策不断向利好方向调整,棉纺织企业的春天不会太遥远。这样东西仍然是传说,至今为止它还仍没有实现,“PDD设计公司的Oliver Stokes,指着所谓的苹果iWathch模型图片,这样说到。他说,以前,这些技术是”有目的地“不往这方面发展,因为”消费者还没有准备好“,但是现在”作为消费者,我们希望看到这些技术能够实现。“

      既然消费者是这样想的,为什么现在不是每个人手上都戴着智能手表或者可穿戴产品呢?在英国Wired.co可穿戴技术大会上,Stokes说,这是因为这些可穿戴产品没有完全整合,而且也不符合他所说的“So what”标准。但是,他说,现在时尚界的智能织物和产品正在克服这些困难。

      Stocks举了紧身运动衣作为例子,这些衣服不仅测量穿戴者的运动,而且非常实际有效。运动服收集的信息可以帮助爱运动的人提高他们的技能,同时可以避免受伤。“这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收集,还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经验。”Stokes说。

      可穿戴技术必须结合科技和时尚产业,他补充说,在提到如何使内设科技产品的纺织物变得耐洗的时候,他说,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是时尚业可以给我们一个引人注目的答案。”

      “有一个关于可穿戴的小故事,有些人却总是忘记,”他说。作为人类同时也作为消费者,我们要采用某种技术并取得成功,这样的话,它就需要给我们一种想要去体验的欲望。“我们拿到一样东西,把它穿上,可是这就是可穿戴产品了吗?”他问道。技术能让我们大家聚集起来并把各自功能强大的系统都聚合起来,但时尚却能让我们的产品更有吸引力,因为“时尚界懂得人们渴求的是什么”。

    相关资讯
    • 我国化纤产业发展状况及发展方向分析
      目前纺织行业处于低迷中,而化纤行业却仍然保持逐年发展的状态下,这是什么原因?同时目前中国化纤前景一片乐观,那化纤行业者也应提高警惕,要努力想对策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详细]
    • 我国化纤产业发展状况及发展方向分析
      目前纺织行业处于低迷中,而化纤行业却仍然保持逐年发展的状态下,这是什么原因?同时目前中国化纤前景一片乐观,那化纤行业者也应提高警惕,要努力想对策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详细]
    • 我国纺机行业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我国纺织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短短几年时间大量新型机电一体化纺织设备不断涌现,受到用户欢迎。但也不可否认,纺织产业在经历了持续发展壮大的时期之后,总体形势[详细]
    • 我国纺机行业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我国纺织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短短几年时间大量新型机电一体化纺织设备不断涌现,受到用户欢迎。但也不可否认,纺织产业在经历了持续发展壮大的时期之后,总体形势[详细]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