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 技术应用
  • 2015-11-14 08:17
  • 来源:中国纺织机械网
  • 作者:[db:作者]
  • 标签:
  •   校庆特稿张春研究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张謇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张廷栖(南通工学院张謇研宄所,江苏南通救亡图存、强国富民而创办该校,并为之确立了不受制于洋人而自立的办校宗旨。张謇克服了种种困难,获得初创成功后,为塑造优良校风又亲自题撰校训。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纺织技术人才,改变了中国纺织业全依赖洋人的历史,学校声誉大振,美名远扬。然而学校的命运与国家的危难紧密相连,这就决定了她发展的曲折。今天,南通工学院在九十校庆之际,当回顾历史,缅怀先贤,继承传统,奋发进取,再铸辉煌。

      南通工学院的前身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所创办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今年是她的九十华诞。我们在欢庆校庆之际,必然怀念这位学校的创始人、首任校长一张謇。学校将在主教学楼前塑树张謇的全身铜像,以纪念这位先校长,让我们以这位先贤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业绩为楷模,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那么,张謇为什么要办这所学校,又如何创办这所学校的,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将会有利于发挥其对全校师生思想教育的作用,成为我校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革命导师列宁说得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社会的前进,总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发展;有了继承,才有发展。所以我想,对张謇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实践和办学思想的回顾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救亡图存的时代产物张謇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处于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不断侵略,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强加在中国人民的头上。面对西方如此疯狂的掠夺,张謇深感中国濒临亡国灭种危险,激发了他对民族的危机感对国家救亡图存的紧迫感,并由此升华为“舍我其谁‘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逐步形成了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念。中日甲午战争的暴发,对张謇更是极大的震撼。他同当时其他中国士人一样,认为日本不过是东赢弹丸之地,竟敢进攻堂堂中华帝国,并且就是这个被人瞧不起的东邻蕞尔小国,竟战胜了大清帝国,因而使中国人蒙受了巨耻大辱。张謇不顾刚刚金榜题名的新科状元和个人的安危,毅然单独上书,弹劾当朝重臣一北洋大臣李鸿章,谴责他主和的卖国罪行。当张謇返乡丁忧尽孝期间,得悉《马关条约》的内容,”当食辄举,中夜忽起,糜心碎胆,不知所云“。他在日记上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这种切肤之痛,促成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就是”舍身饲虎“一辞官下海经商,行状元办厂,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他认为:实业教育,强国之大本也”。当他历经艰难曲折,创办大生纱厂成功以后,从1902年开始,又创办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殚精竭虑,作无私奉献。这就是张謇在南通创办教育事业,也即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诞生的时代背景。

      力争自立的办校宗旨张謇早就有培养中国自己纺织技术人才的想法。他在创办实业的实践中,因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而苦恼,为摆脱对外国技术人才的依赖而筹办纺织专门学校,目的是不受制于洋人而能自立。这种强烈的愿望,我们可以从他在1914年所写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旨趣书》中见到:下走从事纺厂者十有八年,以是为恫恫者亦十有八年矣。“这是他亲身经历的心态描述。他还在办大生纱厂之初,从其他纱厂中招募十几个熟练工人为耳目就是当工头”而为之监视其工作者,都不习于机械之学,强半是十数工人而窃其绪余。工人曰'左‘左,曰'右’右,或否之焉,而工人乃膛目不知所对。且乃委其事以反诘之,而监视者益膛目不知所对,则又不得不延欧人以司其命。“这一现实促使张謇深深地懂得,”主一工厂之事也,则又必科学专家,而富有经验者“,光有一些实际经验是不行的。从而他强烈地希望,心如此迫切,人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不早些时候办校,而在办大生纱厂以后十几年才办纺织专门学校呢,经上书《请设工科大学公呈〉〉,陈述了没有工业,“国终无不贫之期,民永无不困之望”,“苟欲兴工,必先兴学”,并具体建议,“权衡形势,而先其所急,莫若行就上海制造局相近,先建工科大学”。他又进一步表示:如获允行,再由謇等酌度校址“,负责筹建工作。然学部未加理采。这样就迫使他自己去创办了。二是张謇办事向来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他认为,从全国而言,”必须数省中学,一一完备,并有毕业生,始设大学“。从地方而言,”凡事须由根本做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以大学为发端,颇被外人讪笑”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张謇在南通经营教育事业,严格按此规律。他在1902年创办了全国**所民立师范学校,有了师资以后就大办小学。待小学有了毕业生后,1906年办了南通五属中学(即南通中学)待高等专门学校有了生源后,才于1912年分别办了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也就是说,张謇这十几年来都在积极创造条件,一俟时机成熟,就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由自己来培养纺织技术人才,努力实现其不受制于洋人而自立的愿望。

      战胜困难初创成功欲办纺织工科学校,首先要有办学资金。所好张謇创办的实业,己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基础,但需要得到股东们的响应。在股东大会上,他说服股东,通过了他关于建立纺织染传习所的创议。经费由大生纱厂认六成,分厂认四成,待三厂建立后,三家分摊。筹办纺织高等教育除了资金,更难的是如何办学的问题。在国内前无所师,旁无所考,是个开创性的事业,只能借助于国外的经验,结合他办纺织企业的实践经验和自己的感悟进行探索。办学要有师资,聘请外籍教授不仅酬金高昂,难以供奉,并且语言障碍,影响教学效果。于是张謇千方百计在国内选聘人才,尤其注意学成回国的留学生。清未民初,风气初变,出国留学人数也不在小数,然而出国学习师范、政法、农业、医学、矿业等专业的较多,可研习工艺者甚少,研习纺织的更少。张謇经过广泛招聘,好不容易*先聘到美国费城纺织专门学校毕业生黄秉堪先生和英国曼彻斯特纺织专门学校毕业生丁士源先生。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于1912年4月,张謇借资生铁厂空厂房为学生宿舍,以大生纱厂工房作教室(后教室也移至铁厂)办起了纺织染传习所。次年捐建了独立校舍于大生纱厂之南侧,占地35亩,计楼房42间,5月竣工,9月迁入新校舍,更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张謇亲任校长,张、襄成元、高清、秦济等为学校董事。高中毕业生报考者为本科生,三年毕业(920年改为四年毕业)。学习课程,参照美国费城纺织专门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遵照部定学制,以8月为新学年之始,分一学年为三个学期,并制订学则,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张謇围绕培养目标,力求全面发展,又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他强调“将欲行之,必先习之,有课本之学习,必应有实地之经验”。从1913年开始,兴建纺与织的实习工场,向英美定制全套纺机和二十余种织机,供学生实习之用。此后又陆续建立纺纱实习所、机织实习所、各种提花手织机实习所、针织实习所、染色试验所等实习场所。为了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还专门聘请了一位英国工程师来华指导。张謇还将实习列为学生的必修课,随着年级的升高,每周的实习时间也随之递。在《学则则〉中还专门把实习单独列为一章,共40多条,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及注意事项作了具体周密的规定。目的是要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强理解,提高技能。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己冲破“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藩篱,力图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起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思想,也是张謇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之弹精竭虑建树校风创校三年,规模初具,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以至国外侨民,如有朝鲜等国学生。张謇懂得,学校初创成功,还须有好的学风,于是民国三年(1914年)四月,亲自题撰校训: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八个大字。处在灾难深重的中国,张謇寄希望于这些莘莘学子,要有忠于科学,忠于实际、忠于事业、尊重规律的治学态度;要有以诚相待,不奸勿诈的为人之道;要有不图安逸、不避艰险、勇于实践、精益求精、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历史证明,正是由于这一校训的长期熏陶和激励,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养成了手脑并用、诚信笃实、勤恳拼搏的习惯,且学有所成,受到社会的器重,昌盛之状,连创建者也未及始料。1917年10月,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获教育部批准立案,翌年出席全国专门学校以上的校长会议,开始与全国各校沟通,同年选派优秀毕业生出国留学深造。学校从1916年开始有毕业生,从此,结束了我国纺织机械安装全依赖国外技术人才的历史,实现了张謇的中国工厂能自立的愿望。1918年毕业生受聘于上海厚丰纱厂安装纺织机器获得成功;1920年益辘线厂创建,毕业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负责工场的设备安装和开工生产等事项,实现了全厂人数少,效率高,效益好,开创我国纺织工业的新记录。学校的昌盛,在国际上也有反映。1918年8月25日,美国《新贝德福周日标准报》对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作了长篇报导,说”美国如果只有一所纺织院校,人们不难想象这所学校在其产业领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就中国的纺织工业来说,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恰好拥有这样地位的一所学校。“从1920年开始,提高学程,改订课程,专招本科,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入学资格限定在高中毕业。学校自成立以来,学生人数猛,工作范围迅速扩展,在国外有一定影响,美名远扬,被社会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历经曲折求生发展1926年秋,张謇谢世。次年春天,其子张孝若继其父志,亲任校长述事,1927年改校名为“南通纺织大学”。历经一年,按其父*终成立南通大学之遗愿,又与农、医二校合并,建立南通大学,南通纺织大学成为其中的纺织科。上报中央备案,但与当时的教育法令不符。大学组织法规定,须具备三个学院。南通大学虽能建农、医、纺三个学院,但部章上所列学院名称并无纺织学院。因此,1930年奉教育部令,“先准以南通学院名义立案,俟具备三学院呈部核准后再恢复旧名”。后因1935年张孝若在上海突然去世,接着又遇日本的侵华战争,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终未能如愿。但张謇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历时40年为中国的纺织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纺织技术人才。纺织班毕业生前后38届;染整工程班从1936年开始有毕业生,共15届;加上三届高职班,总共1750人。这不到二千人之众,在我们今天看来,不过是一个区区小数,但在近代纺织工业的初创阶段,无疑起了开拓的作用,成为民族工业中的*早一批纺织技术的骨干力量,有的还被视为二十世纪的纺织精英,即使在新中国,他们也是纺织界的中坚。八十年代我国出版的大百科全书纺织卷,它的36名编委会中,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校友就有13名之多;在它的6名主编副主编中,除了一名副主编外其他5位均为该校校友。这与张謇的谆谆教导、身体力行、人格影响是分不开的,也是他生前呕心沥血所结出的硕果。学校中断了二十六年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暖了中华大地,使这所老校的根基上抽出了新芽,1978年建立了南通工专,后又经历了由南通工专、南通纺专到南通纺织工学院和南通工学院的历史沿革。

      今天,我们在张謇所创事业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规模己今非昔比了,但当年办学的精神,笃实的风格,开拓与创新等优良传统,仍是支撑我们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是我们给校庆的*好礼物,纪念张謇的*好方式。尤其是省、市正在积极筹建南通大学,时隔一个世纪,张謇的遗愿将在这两年成为现实,倘张謇有灵,定会含笑于九泉之下。

    相关资讯
    • 新版本昆仑通态组态软件McgsPro免费提供
      昆仑通态McgsPro版组态软件持续更新,##版本软件如有需要,可免费提供,致电我公司西安昊普瑞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表明来意便可[详细]
    • 你随手一画,我便能锦上添花
      或许在以往的认知里面大家会觉得DIY绣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田岛每年在每个地方举办的DIY绣花活动都向公众展示了个性化DIY绣花其实[详细]
    • 研磨泵的速换机构
      本技术背景为研磨泵的速换机构是一种集破碎、分散、解聚、混合、精细、均质、乳化、输送为一体的高性能超细均质泵核心之一,是化[详细]
    • 低温胶体磨能够在24小时连续研磨低于常温状态下精细粉碎
      能够在24小时连续研磨到冰点至低于常温状态下处理来实现精细粉碎,低温生物学是研究低温条件下生物生命现象的特征和规律、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体保存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详细]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