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纱线色差问题的控制张继先(上海第27棉纺厂)中长纱线由于原料的变化及生产过程中工艺、操作等问题会产生色差,严重者其成品经染色后*终使布面产生色档,影响产品质量,导致经济效益的损失及企业信誉的下降。因此,作为纺纱厂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
我厂在解决中长纱线色差问题方面,经过多年的攻关探索,形成了自己在原料控制、生产工艺及操作、监控把关等方面的一些方法,使我厂中长纱线的色差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获得了较好的企业声易产生混和不匀。因为涤纶纤维相对粘胶纤维蓬松,在抓棉机抓取纤维的过程中,涤纶纤维相对容易抓取,而粘胶纤维由于回潮率高打包较紧,不够蓬松,不易抓取,尤其在棉包到达箱底时此现象更为突出。有一些企业采用预开松粘胶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而我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小量混棉的办法,在每一箱输入原料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二者的比例喂入,同时注意涤纶与粘胶多层铺设,以确保混和均匀。
3混纺比例的控制1把好各种纤维的混配关把好原料关,严格控制各种原料的抽调比例和时间。由于中长纤维生产原料(切片)的不同,生产厂家的不同,生产设备的不同以及生产时间的不同,而使纤维具有不同的染色性能。即使相同的厂家和原料,由于生产线的不同,生产出来的纤维其染色性能亦有差异。因此,在原料的配置上,应坚持严格把关,在配棉工作中要注意原料的生产厂家、批号、纤维的含油率、色白度等指标。在单唛试验中,除了注意其可纺性能之外,还应特别注意其染色性能的差别。一般情况下,通过RJ1180型高温高压染样机对纤维染色性能进行比较,尤其是腈纶纤维,其染色性能差异较大,在多次的单唛试纺中可发现问题。当原料变化时,为了避免色差的产生,对新原料坚持抽调比例控制在7.5%左右,时间控制在7天10天。这一抽调比例和时间的控制,在我厂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配棉过程中注意原料衔接与控制,可有效地防止色差的产生。
2小量混棉工艺的采用生产中长涤粘混纺纱在清棉工序宜采用小量把混配比的控制落实到人。影响中长纱线色差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混纺比,而原有的混纺比测试是从细纱取样,但是这样的控制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混纺比例误差大的问题。因此,我厂在混配比的控制上,变细纱取样为前纺清棉棉卷取样,使混纺比考核工作落实到班组及个人。由于取样工序不同,混纺比的测试结果有所不同,但棉卷取样更有利于混纺比的控制,可把混纺比例误差大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而可更好地控制混纺比。
表1棉卷比例与成纱比例的关系编号为了了解棉卷取样与*终成纱混纺比的关系,我们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两组取样数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65/35品种的混纺比中涤纶纤维在细纱取样的比例和棉卷取样的比例y.由表1可得:5%67.5%.通过计算可知,清棉棉卷取样的混配比只要把涤纶的比例控制在62.5%67.5%之间,就能够保证把中长纱涤纶比例控制在65 %±1%之间。由于把混配比的考核落实到班组和个人,并且相对科学合理,有效地强化了混配比的控制,使得色差问题很少出现。
4其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生产过程中应坚持“先进先用”的原则。
无论是原料,还是生产过程中的生条、熟条、粗纱,都应坚持先进先用,并且加强抽查督促。
在并条工序中注意其并合混和作用,特别要求做好棉条搭配工作,使混和更为均匀。
注意原料调整过程中不同批号纱线的分类。同品种的纱线应抽查原料批号,通过吊牌的颜色及牌子剪角来区分。
对销售纱过程中的批号接替进行严格把关,对并线加工厂或连续使用纱线的布厂,坚持发给连接批号,决不跳批号发放,以防色差的产生。
浅谈细纱机牵伸改造陈绿洲(新疆纺织工业学校)FA502型细纱机配TF18A-118型弹簧摇架,存在着加压锭差大、不稳定及维修工作量大等缺点,此外,由于该摇架无法实现半释压,开车停车易造成纱疵和断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疆地区部分厂家采用成都发动机公司生产的顶A-V牵伸改造,现将各牵伸装置的纺纱情况介绍如下。
1原理INA-V型牵伸的主要特征是将后下罗拉抬12.5mm,并适当前移,后上罗拉沿其下罗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