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压力棒上销在二种牵伸形式多次试纺每次均好于SX6833尼龙上销,在条干、粗、细节水平明显提高,条干好于0.8%1.4%,细节降低60%,粗节降低40%,棉结降低30%,在近期纺纱跟踪取样中且成纱质量稳定性好。
2S型牵伸加强了后区纱条非控制区的控制V直线牵伸后区纱条非控制区的控制是牵伸工艺中未能解决的难题。后区纱条非控制区是产生浮游纤维,造成前区纱条均匀度和紧密度差的重要因素。而V型和直线牵伸非控制区的控制上只有通过中后罗拉隔距,后区牵伸倍数,等工艺来调整。此工艺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往往收效甚微,而S型牵伸是通过对非控制区纱条的控制采用下压(VI)下压和上托(B1)方式在非控制区纱条中段进行曲线摩擦,使纱条在喂入前区牵伸前纱条的紧密度增加,纤维分离少,伸直度好其牵伸状态见下图。
从图中纱条走向可以看出VI型上销纱条后罗拉包围孤可由原来14mm增至16mm.B1型上销纱条后罗拉包围孤可增到18mm左右。由于纱条罗拉包围孤大,又在V型牵伸中采用B1型上销形成了V+S型牵伸,纱条张力增大,增加了粗纱在后罗拉与上销压辊的接触角后牵伸区纱头高度伸直,粗纱不致扭曲,提高了总牵伸倍数。位移牵伸小,克服了由于位移牵伸大使纱条解捻而松散的影响,同时控制了纱条进入前区牵伸的速度,有利皮圈牵伸中的解捻,减少了粗纱捻回重新分布。后区压力棒上销对后区纱条采用一点和二点曲线摩擦加上纱条在后罗拉包围孤加大,对后区纱条的紧密度,张力有提高,为前区牵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后区压力棒上销能改善条干,降低粗细节的主要原因。
3S牵伸与后区工艺的配置S牵伸与后区罗拉隔距的配置。
S牵伸采用下压上压下托式牵伸形式使后区纱条摩擦力场强度分布增强,且合理,有利于对纱条的握持和对浮游纤维的控制。由于S牵伸纱条长度比实际罗拉握持距长度要长,同时又对非控制区纱条加强,实际增大了中后罗拉的隔距,虽然握持距增长,但采用了S型牵伸可消除。由于后区牵伸小而产生的牵伸力过大纤维伸直度差,并且由于纱条紧密度好,抱合力强,可利用粗纱捻回对纤维的控制,采用较大的罗拉隔距可减小其牵伸力。由于采用S牵伸不会因罗拉隔距过大而产生粗细节多的现象。罗拉隔距适当加大后由于牵伸形式的改变,后牵伸倍数也不必太小,采用较大的罗拉隔距和后牵伸倍数并不对成纱质量产生影响。罗拉隔距加大,后牵伸倍数放大,可减小皮圈牵伸中的牵伸力,不吐硬头。为此,我们对几种罗拉隔距进行同粗纱,同锭纺纱收到较好的效!
1.见表:品种C80罗拉隔距在试纺中我们曾采用B1上销应用于V型牵伸,使其牵伸形式形成V+S型,由于后区采用B1h销后其罗拉包围孤增大,加上采用下压上托式对后区非控制区纱条的控制采用强控制摩擦点增加摩擦面增大,使其成纱水平较优,下表为V型采用B1上销。盖种:C80罗拉隔距条干细节粗节棉结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罗拉隔距增大,虽然握持距大纱条非控制长,但V+S型牵伸采用强控制工艺能收到好的效果。但是,B1上销在V型牵伸中使用罗拉隔距不能太小,后区宜在2527之间,太小不能使用。从表中可以看出,采用较大的罗拉隔距并未对成条干质量造成影响,相反,还有所提高。罗拉隔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对非控制区纱条的控制强弱。这是后区牵伸工艺中的一关键问题。
S牵伸与后区牵伸倍数大小的配置后牵伸倍数的大小,直接关系纱质量。纺纱工艺中的二大二小工艺,后区牵伸倍数是牵伸工艺的一个重要参数,同成纱质量关系密切,过大的后牵伸倍数对纤维的整齐度紧密度影响很大,产生条干不匀细节增多,过小影响长纤维的伸直给皮圈牵伸中的解捻带来困难。过去我们采用偏小的后牵伸倍数,但在使用中受到粗纱捻系数,钳口隔距的影响,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而通过试纺,我们采用S牵伸和较大的后牵伸倍数不会影响后区纱条的紧密度,现将不同后牵伸倍数同锭,同粗纱对比。
品种C80后牵伸倍数条干细节粗节棉结从表中数据来看,后区牵伸倍数太大,太小都对条干、粗节、细节造成影响。适中的后区牵伸倍数效果较好。
6结束语后区牵伸压力棒上销与SX6833尼龙上销纺纱对比其条干粗细节水平有明显的改善,特别改善纤维的伸直度,减少棉结的产生有较大的效果。
后区牵伸压力棒上销适应于较大的后区罗拉隔距。
采用后区牵伸压力棒上销可以适当增加后牵伸倍数,一般为(1.251.4之内)。
后区牵伸压力棒上销在V型和直线牵伸中水平均好于SX6833尼龙上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