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锭纺是一种传统的纺纱方法,能纺特细号纱而且纺纱工艺成熟,纺纱质量稳定,虽然各种新型纺纱技术正日趋完善,但是由于各自成纱结构及性能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所以在现在及将来,环锭纺可能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纺纱方法。目前全世界约有1.7亿台棉纺环锭纺细纱机,800万台转杯纺纱机,其他新型纺纱机如喷气纺纱机、涡流纺纱机等容量很少。其中转杯纱产量占全部纱线市场的42%,环锭纺占56%,其他如喷气纺等占2%.因此,环锭纺在当前纺织上的地位不可取代,对其的继续研究与改造亦不容忽视。在环锭纺的纱条加捻过程中,大多数纤维端都伸出纱-),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天津,300160:2011-)140身,形成毛羽。毛羽分布在纱线圆柱体360的各个方向,毛羽的长短和形态比较复杂,因纤维特性、纺纱方法、纺纱工艺参数、捻度、纱线的粗细而异。虽然环锭纺可以纺特细号纱,但仍有纤维脱离纱线结构的控制,形成毛羽。现阶段要改善环锭纺纱线质量,主要是要减少纱线的表面毛羽。
1错位纺在环锭细纱机上的应用环锭纺加捻时,前罗拉钳口处的须条围绕自身轴线回转,须条宽度逐渐收缩,两侧逐渐卷入纱条中心,形成加捻三角区。通过增加纱线本身的捻度及改变纱路,从而改善加捻三角区纱线的形态,可以达到降低纱线毛羽的目的。新型环锭紧密纺是通过集聚装置减小环锭纺的加捻三角区,达到大幅度减少纱线毛羽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纱线强力。但由于紧密纺投资成本高,目前还较难普及。国内外在环锭细纱机上,开始探索依靠改变纱路来改善纱线质量这一方法。错位纺纱就是基于这一原理出现的,即减小纺纱加捻三角区的加捻宽度,加强对三角区边沿纤维的控制,从而减少纱线毛羽。所谓的错位纺纱就是锭子不在其对应的前罗拉位置纺纱而在相临的前罗拉位置纺纱,包括左错位和右错位。
目前,错位环锭纺的成纱质量还不是特别理想,如王训该等在精梳毛纺环锭细纱机上进行了纺纯毛纱的试验,得出:采用右错位纺可以减少纱线毛羽,而改变纱路对纱线强力和均匀度影响不大;薛少林等在棉毛纺织企业实际生产的环锭细纱机上进行了改变纱路的试验研究,主要得出:在棉纺和毛纺环锭细纱机上生产z捻纱时,采用右斜纱路与传统的直纱路相比,纯棉、全毛和毛涤纱的毛羽都有显著减少,全毛和毛涤纱的断裂强度、条干均匀度、细节和粗节都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棉结却有所恶化,纯棉纱的强伸性、条干均匀度及常发性纱疵则有不同程度的恶化2-3;任亮等分别在FA507A型细纱机和FA506型细纱机上进行了改变C9.7tex和R9.8tex纱路的试验,得出:错位纺成纱毛羽有一定程度改善,且生产稳定,接头容易,未出现接不上头的现象,不足之处是条干、常发性纱疵和强伸性能略有恶化M;李向红等对国产改造紧密纺错位纺纱成纱质量进行探讨,认为当错位方向与捻向一致时,成纱质量有较显著地改善63.由此看出,以上这几个结论并不是完全一致,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气圈控制环在环锭纺细纱机上的应用众所周知,环锭细纱机在高速运转条件下,气圈运动形态不良是造成断头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提高环锭纺生产效率,降低纺纱过程中的张力,就必须对设备进行改造,控制纺纱过程中的气圈形态。气圈控制环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应用于传统环锭纺细纱机。气圈控制环主要作用是分割气圈,将一个较大的气圈分割成两个较小的气圈,减少了气圈的高度和凸形,进而达到减小并稳定纱线张力的目的,在小纱成纱阶段,气圈控制环的作用尤为明显。相对稳定的纺纱张力是提高成纱质量和减少细纱断头的关键,而张力的降低,还有利于降低机器功耗,延长钢领的使用寿命。
在优化气圈控制环方面,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王训该等人在此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气圈控制环的大小和位置的选择将为气圈控制环的改造和设计奠定基础,其通过测试得出:当气圈控制环的直径等于钢领的直径,且气圈控制环始终位于大约导纱钩与钢领的1/2处时,纺纱张力降低效果较明显67.郭欢等在细纱机上安装气圈控制环随动系统后进行了纺纱试验,得出:安装移动气圈控制环在减小纱线张力的同时可大幅度降低纱线毛羽,这样气圈控制环既实现了低张力纺纱、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又使纱线的外观质量得到了改善。同时纱线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还表明,安装气圈控制环对纱线强力没有显著影响,说明气圈控制环的安装不会改变纱线的强力。总之,可移动气圈控制环实现了低张力纺纱,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纱线的毛羽8. 3可移动气圈控制环用于错位纺纱如上所述,错位纺纱也可以减少纱线毛羽,但条干及纱疵变化并不明显,而可移动气圈控制环不但可以减少纱线毛羽、降低纱线张力,而且还可改善纱线的外观质量。错位纺是通过改变加捻三角区形状,来达到降低纱线毛羽的目的,而可移动气圈控制环是通过控制气圈形态,在降低纺纱张力的同时,达到降低纱线毛羽的目的。因此,假若在环锭纺细纱机上将可移动气圈控制环与错位纺纱联合使用,纱线毛羽可得到大幅度地降低,同时,纱线的外观如条干均匀度等也会得到改善。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将错位纺与气圈环结合起来使用的试验装置,如所示。
4试验验证在DSSP-)1型数字式细纱试验机上纺制18. 69tex涤毛混纺纱。工艺参数:总牵伸26. 74倍,锭速8000r/min,捻度76捻AOcm,Z捻。加装可移动气圈控制环后,分别采用左错位纺和右错位纺进行纺纱试验,并将成纱质量作以对比。
采用YG172型毛羽测试仪测试毛羽,测试速度为30m/min,测试片段长度为10m,每管纱连续测试5次。采用YG061F型电子单纱强力机测试强伸性能,夹持距为500mm,拉伸速度为500mm/min,每管拉伸10次。采用USTERME100型条干测试仪测试条干,速度为400m/min,时间为1min,每管纱测试1次。毛羽及强伸性能测试的纱管为试验机毛纺一侧纺制的纱管,条干及常发性纱疵测试的纱管为试验机棉纺一侧纺制的纱管,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错位纺加装可移动气圈控制环纺纱质量对比测试结果纺纱方法强力伸长率单强CV/%伸长CV条干CV细节粗节棉结左错位左错位气圈环右错位右错位气圈环由表1可以看出,左错位纺纺出纱线毛羽数明显小于右错位纺的,而加装可移动气圈控制环后,左错位纺和右错位纺纱线毛羽均得到显著降低,3mm及以上毛羽数分别降低了19.5%和30.6%;左错位纺纱线的强伸性比右错位纺纱线略高,而加装可移动气圈控制环后,纱线强力及伸长率均略有改善,强力与伸长CV值的改善程度*大。
安装可移动气圈控制环后,纱线表面的毛羽能被更好的包缠到纱线中,纱线强力不匀和伸长不匀得到较大改善。与右错位纺比较,左错位纺能较好的控制纱线条干。在安装可移动气圈控制环后,纱线的条干、细节、粗节以及棉结都有所改善。这是由于气圈控制环可以稳定气圈的形状,进而减少了意外变形导致的粗细节,提高了成纱条干均匀度。
5结论在环锭细纱机上生产Z捻的涤/毛70/30混纺纱时,采用左错位纺纱方法得到的纱线毛羽、强伸性以及条干等指标要明显优于右错位纺纱方法。加装可移动气圈控制环后,左错位纺和右错位纺纱线3mm及以上毛羽数分别降低了19.5%和30.6%,而且强伸性、条干及常发性纱疵等指标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试验表明:通过加装可移动气圈控制环进一步控制错位纺成纱毛羽的思路是可行的,能够较好地改善环锭错位纺的纱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