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区到夹浦的路上,除了路边连绵的厂房外,便是广告牌、门牌上的“鑫”字。从路边的小作坊到年产值过亿的大企业,乃至给自己孩子取名,夹浦人都离不开这个由三个“金”组成的复杂汉字。这也反映了这里的人们对财富执着的追求。凭借着这样一种执着,敢为人先的夹浦人将太湖畔的小镇建设成了一个轻纺大镇。如今,围绕打造“商贸重镇、轻纺强镇”这一目标,借着长兴轻纺城和小城镇建设的东风,夹浦人又迈开了新的步伐,冲刺百亿强镇。今年前十个月,全镇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03.2亿元,顺利实现了目标。
多措并举破资源要素制约
浙江志鑫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位于香樟大道一侧。在公司大门北侧一幢三层厂房内,机器声轰鸣。到了年底,公司的订单可谓接连不断。可是谁也不曾想到,眼前这幢印花大楼在去年还只是一幢低矮的小厂房。
“因为产能不足,我们以前是有单不敢接,想扩大生产面积,但是土地成本太大,而且夹浦这边土地资源很紧张。”公司副总经理王建明介绍说。正因如此,今年1月份,公司启动“零土地”技改。
据王建明介绍,这幢大楼总建筑面积是6300平方米,**层用来安装印花机,第二层用来安装定型机,第三层是整理车间和仓库,采用的都是国内*先进的印花生产线。该厂房投入使用后,公司的效益比原先提高了60%.
除了志鑫外,夹浦今年还有诚鑫、盛发等9家印染企业完成“零土地”技改,共投入资金9.15亿元,引进先进设备470台,高档印染布占比从原来的25%提高到现在的45%,实现了印染行业的提档升级,为全镇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带了好头。
土地要素的制约逐步得到破解后,夹浦着手破解劳动力和环境要素的制约。为此,今年年初全镇上下兴起了“机器换人”的热潮,湖州纳尼亚实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从2012年到2014年,总投资超过3亿元的技改项目让本地企业与国际一流印染水平接轨。”在生产车间,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边走边说。在一期技改后,该公司综合能耗节省1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7%.而在产能增加的同时,工人数量却没有因此增多,这也一举破解了困扰夹浦企业多年的用工难题。
创新驱动向高端纺织前进
在“机器换人”的热潮下,“夹浦制造”的品牌正在打响。
在夹浦镇青松纺织生产车间内,30台德国经编机正在加紧生产,企业负责人介绍,作为一家专业生产各类中高档家纺面料、经编面料、服装面料的企业,他们的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更远销至欧美、南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为更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公司去年投入近4000万元建设新项目,预计在今年年底可以完成厂房建设。
“像青松纺织等企业纷纷进行了技改,今年技改项目主要生产以中高档纺织产品及家纺成品为主,当然,还有企业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也有效地增强了发展后劲。”夹浦镇经济发展办主任周武说。
从“夹浦制造”到“夹浦智造”,夹浦人又开始行动起来。在长兴宏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淦堂的办公桌上,放着*近几个月公司的销售业绩。看着不断上升的业绩,袁淦堂面露笑容。据他介绍,今年宏峰纺织印染花巨资开发出新型珠光面料、持久型微香囊面料等一系列产品,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除了宏峰之外,盛发纺织还成立了湖州市首个纺织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这让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
优化平台拓未来发展空间
说到科技创新,除了盛发成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外,还不得不提的就是位于长兴轻纺城内的长兴纺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成立不久,但却已经承担了夹浦纺织企业新产品研发和产品质量检测的任务,成为夹浦纺织印染企业做新材料检测的重要阵地。
而该平台背后,长兴轻纺城这座轻纺贸易领域的“巨型航母”也慢慢浮出水面。长兴轻纺城综合开发建设项目总投资9.6亿元,出让土地149亩,规划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完成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验收并交付5.2万平方米,轻纺城专业市场五幢于5月已验收交付,共183间商铺,现75%规划销售已全部完成,其中44间已正常营业,75间正在装修中;轻纺大厦23层已结顶,现正在进行外墙装饰及消防管线等工程,完成总工程量90%.
“长兴轻纺城的建设,结束了夹浦有镇无市、有镇无街的历史,对于夹浦小城镇的建设以及整个轻纺产业的谋篇布局都有不可限量的作用。”说起长兴轻纺城的意义和作用时,夹浦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文学表示。除了轻纺城这个大的商贸平台外,夹浦镇也在环沉工业平台和城北工业功能区的建设上大做文章,优化工业平台,增强工业经济集聚效应。据悉,目前,该镇已在环沉工业平台投资970万元,用于平台绿化、亮化、道路、白荡漾整治等工程,做到整洁、有序,并实现了长效管理,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城北工业功能区也已投入2450万元完成雨污管道埋设、道路沥青浇筑、人行道铺设、线路搬迁及亮化绿化等相关配套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在城北工业功能区中,12只项目已经动工,其中金通纺织、美盛纺织等5只项目已一期竣工投产,共完成投资3.3亿元,在建和已建面积达19万平方米,有效地拓展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