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细纱机和进口细纱机的差异我分几个方面来讲,**个机架结构的差距,机架刚才周总也讲了,是细纱机的核心,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细纱机的使用性能和纺纱效益。那么进口设备是通过段与段的组装来满足尺寸的精度,段的基准是以导孔,这里面有主轴导孔、机梁导孔,还有长轴导孔,那么一块中墙板有三个导孔来确定一个平面,两个中墙板之间的间距可以在同一个平面上校正,龙筋之间的间距可以直接校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桥接技术,一条桥连接起来的技术,两端是桥墩,中间一条桥上去。事实上进口细纱机与国产细纱机在机架结构的理解上差距比较大,这里面主要是绝对尺寸与相对尺寸之间的关系问题,怎么来解释呢?我是这样来理解的,我们国产的细纱机,包括短车、长车,都是一件一件的零件组装起来的,原来的短车现在都把它加长了,叫做了长车,随着长度越加越长,零配件越来越多,肯定会造成差异比较大,大家知道机械加工总会是有误差的,随着长度越来越加长,各种零部件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进口细纱机是一段一段拼接起来的,随着它长度加长,它段数增加,这里面有一个道理,一般人可能还不理解,为什么进口细纱机要分段组装,开始我们理解为是为了节约现场的人工安装问题,到了厂家直接接起来就可以了,其实它用工量并不少,它在自己的组装生产线上,投入的人工量也是很大的,到目前国产细纱机所不可能达到精度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主要是一个段之间的问题,段的配合问题,因为我们是长距离的拼接,他是一段,可以把这一段中间的中墙板与龙筋、车面的关系锁定,用那个销孔把它锁定起来,那么一段与一段之间,它有一个软连接系统,相互之间可以形成一个一段的相对独立,一个尺寸问题。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绝对尺寸,段之间的是绝对尺寸,而段与段之间是相对尺寸。而我们的细纱机,国产的所有细纱机,即使我们想要做成绝对尺寸是不可能,*后做出来的都是相对尺寸,所以造成长车随着长度的加长,它的精度差异会越来越差,这就是我们国产细纱机与进口细纱机在机架结构设计理念上的一个重大差距。
第二个牵伸结构的差异。进口细纱机与国产细纱机在牵伸结构上的差距,主要是对罗拉来讲的,罗拉的安装要求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而所有的进口细纱机,在这一点上有一个基本相同的一个观念,比如青泽、丰田、立达、意大利马佐里等等。他们都从原来的铸铁车面改为了钢板车面,然后逐步走向无机梁车面的发展。对这类细纱机而言,能不能高速、高质,主要是要看能不能把罗拉安装好。而我们国产细纱机的牵伸区都是使用铸铁车面,这就在罗拉上存在一个在罗拉上的弹性罗拉与刚性罗拉的原理区别。我举个例子,象立达的细纱机,刚才说了,它就是段,每一段是三节罗拉,每节是八锭,两面共48锭,像这类细纱机,即使罗拉中间是空的,它也不会出现机械波,一般空8丝都不会出现机械波,这是什么原理?而我们国产的细纱机,超过3丝以上就会产生机械波,特别是长车用了25的罗拉以后,有的做到2丝都会产生机械波。在座的各位专家可能都有这种体会。这是一个什么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在结构设计上面,它们的设计原理是三节一校调,它出厂的时候,包括立达的、郎维的,他们出厂的罗拉是三节一校调,单节连接起来,连成三节放到箱子里,然后这个机架又是三节一个机架,它的两侧是放在中墙板这个位置的这个罗拉凳子上,而中间这两个罗拉凳子是虚空状态,它这里面的要求是可以低,但不能高,高就会产生跳动,它可以低一点,也就是说,一般的理解,立达细纱机,罗拉放上去,可以直接开车,原因就在这里,它可以虚空,而且不会产生机械波,这是我们的理解。国产的细纱机,它六锭一节,安装的时候一节一节拿到细纱机上去对接安装,每一节相对于罗拉凳子来讲,都要求做到尽可能的“实”,如有一点虚空,就会出现机械波,原因就在于我们认为罗拉整个两边过程中间,国外在这里面还是有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国内在这里面缺少了理论研究。*早的罗拉直径是22.225mm,那个时候使用的钢材是20#钢,然后到解放后我们演变为25mm的罗拉,随着我们机器的加长,采用了45#钢,随着长车的发展,又使用了27mm的罗拉,现在的罗拉使用的是45#特钢,罗拉直径从22.225mm到25mm、27mm,直径的加大的变化,罗拉的刚度提高了,制造材料从20#钢到45#钢、45#特钢,罗拉的刚度也在提高了,你刚度的提高对增加罗拉的传递力是有利的,但是过高的刚度对弯曲、振动是不利的,容易造成罗拉振动,产生机械波,所以给罗拉一定的径向弹性度,我们叫柔性的弹性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弹性度,对消除机械波是有利的,而增加单节锭数,从6锭增加到8锭,对降低罗拉径向跳动(有利),因为罗拉加长以后,对罗拉径向的跳动起到一个柔软的作用,所以说经过我们的计算,它还是回归到了22.225mm直径6锭1节的软弹性状态,是降低罗拉径向跳动的一个*佳方法。进口细纱机每段是3节24锭,在标准机架上事先校调好,然后再每一段的罗拉放在两端的中墙板上,实现的是罗拉长距离的柔性对接,也就是说在这一段里面可以弯,也就是虚空,假如虚空5丝到8丝,可以弯,但是它不会跳,这就是钢板机架车面的虚空状态为什么不产生机械波的原因,针对像立达这种细纱机,段与段连接的时候,它不是以车面为基准,而是以龙筋为基准,它每一段的短水平和长水平是在组装生产线上,短水平它每一节里面的、段里面的在组装生产线上就已经做掉了,它不需要做像我们打个字形的水平,它只要连接段基本水平,它要求基本水平,它要求有5丝偏差范围内就可以了,而我们国产设备一般都要求2丝范围内,龙筋之间连接打的水平,这种老式的平车方法,只适合于像我们这种老式的细纱机的结构,也就是我们这种靠零部件组装起来的细纱机,必须要用个字形来打,又耗费工时,又做不到很精确,又跳动比较大,而且长向的基本水平又很难保证,所以说改变一个细纱机结构的思考,对细纱机的进步会带来很大的好处,段与段之间其实是相对的独立运动,我要讲的是相对的独立运动。
接下来我要讲一讲主传动机构的差距。设备的好坏纺厂一般是看条干,看振动,细纱机平装好以后看机器振不振,我们可以从细纱机上长期工作后发现,所有的振动的振动源其实就来自于主轴,针对这一类振动的问题,国外的青泽采用的是无主轴了,没有了主轴它这个振动源就没有了,所以他对这个机器的平稳性做得是比较圆满的,但是青泽也不是说很好,因为他主轴是取消掉了,他马达是一段一段的,马达在车肚底下造成散热问题,还有电机冷却问题,它的热量全在车间里面,车间要降温要克服这些马达的热量,而一般的细纱机可以通过地道直接把热量拉走,减少了空调的电耗,青泽在这方面还不是很**。接下来丰田他是采用小滚盘,200mm的滚盘,200mm的滚盘和我们250mm的滚盘相比,它极大地减少了主轴的转动惯量,很好地减少了机器的振动,大家可以看到转动惯量它有一个公式,质量乘以半径的平方乘上滚盘的转速,这就是部件的转动惯量,从中大家可以看到,半径的平方,原来250mm改到200mm,他减少转动惯量成平方关系减少,所以我认为这是对机器振动上极大地降低了运动惯量,对机器的振动起到了相当好的减振作用。而郎维和立达采取的减振方法主要是采用双张力锭带的传动系统,它把主轴高度充分地降低,降低以后大家知道越往地面位移,那么振动源的动力往脚下面走了,它的减振效果也是相当的好,相比这三个减振的方面来讲,我们认为青泽的减振效果*好,没有了主轴就没有了振动了,丰田的减振效果也是相当好,第三个才轮到立达的减振,像我们国产的细纱机,主轴高度又高,振动的惯量又大,你要减振,你其它的一切的努力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从原理上讲,你得解决原理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出示一组电耗,国产细纱机有一个比较知名的厂家做了一个对比试验,也是我们国内的一个**企业做了一个试验,我们国产的细纱机和郎维的相比,吨纱耗电高了11%,它是1008锭,80支纱,开18000转,和丰田的相比,吨纱耗电高了20%,和立达的相比,吨纱耗电高了25.77%.这里面也有立达的为什么比丰田的还要低,这里面涉及到立达的吸风的支风管采用了圆弧形的支风管,它的风道阻力更小,它的车头车尾的压差平衡更好,它的风机的风速可以稍微低一点,所以它耗电更低。我们国内在纺纱理论上,长时间的纺纱理论上,包括棉纺学都认为,双线盘是比单线盘耗电多的,多一个线盘耗电多,小滚盘耗电比大滚盘高,这是我们棉纺学的一个结论,我们的老师,70年代、80年代老师的一个结论,但实际上,在这组实践数据面前。我感觉到我们国内的纺纱的理论根本是苍白无力,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
第三个,卷绕机构的差距。进口细纱机都是采用了伺服电机和电子凸轮两大系统进行卷绕,有效解决了大中小纱的断头问题,尤其是高速纺纱中常见的成型的脱圈问题,也是*好的规避方案,规避了我们纺纱中的其它问题,并且电子凸轮逐步走向了数控技术,合理有效地解决了卷绕问题、大中小纱的张力平衡问题,为进一步高速提供了更高的落纱留头率,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措施,这里边主要是对钢领板的运动来讲,因为机器的电子凸轮是对钢领板来讲的,进口细纱机对钢领板的理解和国产细纱机是完全不一样,对细纱机而言,保持龙筋与钢领板的平行、钢领板的孔心与锭子的同心是细纱机高速的关键,为什么讲这是关键,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纺纱为什么断头,刚才洪工讲了,断头在细节方面,是的,主要是它的纱线强力低于了纺纱张力就会断头,纺纱张力的张力主要是由三个波动引起的,**个主要是由钢丝圈每转一圈引起的脉动;还有一个短动程,钢领板上升下降一个短动程产生的一个跳动;还有一个我们从小纱纺到大纱的一个大波浪形的大波动,主要是这三个方面引起的,这里面至关重要的有一个关键是脉动,你这纱稳不稳,就是他的脉动小不小,刚才就讲了钢领和钢丝圈的稳定性情况,你要使钢领钢丝圈稳定,首先机器上要使钢领是水平状态和龙筋绝对水平状态,现在大家都知道,没有人去做钢领的顶面水平,没有一家厂家是把水平尺放在钢领顶面上去做水平的,依靠钢领板来保证这个水平,钢领板能不能水平还是一个疑问,我们在安装上主要是用钢领板的高度规来做这个事情,如何保证钢领板与龙筋绝对水平,我这里要举一个例子,丰田对钢领板的升降使用丝杆直接拉动,他这个丝杆上面是个“T”字形,钢领板放在这个“T”字形的顶面,这样立柱是绝对垂直于平面的,它可以保证绝对的平行,所以我们认为丰田机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青泽是在中墙板的立柱上做了一个直角的悬臂机构,直角悬臂在通过加工中心也能保证绝对的垂直,但这个机架能不能保证这个立柱绝对的垂直,那要根据安装的具体水平问题,当然也是比较好的,这个机构。我要讲的差的机构,就是立达这种用扁担形的横担的,立达这个机构用了扁担的横担以后,它的运转是靠着立柱,立柱还在中墙板上挑出来一个燕尾槽来进行连接,那么这种燕尾槽的结构比我们国内的所有的细纱机的立柱的精度都要来得高,但它也是一种比较差的,这里面我们研究下来认为:开高速,在这种脉动的情况下,丰田的是*合理,其次是青泽的,再其次是立达的,再往下才是我们国产的,我们国产的(细纱机)立达有点的缺陷有,立达没有的缺陷我们也有,立达的钢领板是一头固定,一头悬挑,它是简支梁机构,而我们国内的钢领板是两头固定螺丝,两头螺丝固定以后,它随着牵吊带高低、振动往往走得弯弯曲曲,所以我们的走动量很大,在弯弯曲曲钢领板的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让他来高速?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所以要做到钢领板与龙筋之间的绝对的平行,保证长时间绝对稳定的这种状太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条件。
接下来我再讲集体落纱机构的差距,进口细纱机的集体落纱都是采用的电子升降,刚才讲了采用优质锭子和优质的加捻卷绕器材,从锭子结构上昨天我和二纺机的曹总(交流),立达的锭子结构相当好,它采用了内固定的结构,并且增加了一个夹纱器,这个夹纱器立达把它宣传为一种自动纺纱系统,立达还讲它是连续纺纱系统。青泽和丰田的锭子基本上和我们现在的锭子结构差不多,它有一个清洁刀,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国产细纱机留头率随机性比较大,稳定性并不好,原因和下面的绕纱机构有关系,下面绕多了,后面的纱绕在纱上是绕不住的,那么就松动,尾纱一松开车纺纱的时候就断了,要把它清掉,这里面就是青泽和丰田的下面都有清洁刀来清掉,郎维的它这里面使用的是一个窝型圈,把它盖在里面,盖多了他同样不是太好,但是它干净的时候,它的留头率也是相当好,从中大家可以看到,下部的绕纱对锭子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留头率的问题,特别是纺人造棉,大家也知道,刚才周总也介绍了,在棉的上面我们做的相当好,为什么棉的上面我们能做的相当好?因为棉的下面绕纱圈数,可以在2-3圈就能解决问题,你纺人造棉你就必须要在7圈、5圈来说,有那么多的圈数绕在里面,**落是好的,第二落还马马虎虎,第三落、第四落就不行了,你必须要把它清掉,不清掉就不行,所以这就造成了锭子的落后,使我们的留头率的提高受到了极大的制约。*近国内也在跟进Novibra的研发,也叫狼牙机构,但是狼牙机构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它这是离心打开,离心打开它不太稳定,我们也做了详细的分析,它随着速度的降低,他说是在2000、2500以上能够打开,实际上我们做了一个表,在3200转的时候,1200锭是打开了67个,3100转的时候打开了400个,逐渐往下速度降低逐渐打开的增多,*后到2400转的时候才全部打开,那么它的速度区间就变成了从3200转到2400转,速度区间比较大,那么要在一个确定的速度的情况下打开就比较麻烦,也就是讲这里面使他的夹纱长度会有长有短,那么这个夹纱器*佳的夹纱方案是在270度,是一圈不到加上去的纱,(这样)在第二次打开的时候它会飞掉,就是走出来了,走出来以后里面就又干净了,但你的速度不稳的时候,(夹纱长度)超过1圈以上就会不走掉,在这种情况下它会越来越恶化,所以说这个结构还是没有立达的那个机构更稳定,立达的机构是靠钢领板的下压来把它打开,它可以同时的打开,只要钢领板的到达一个平整度,钢领板就自主把它的夹纱器压开,然后钢领板的回止夹纱器重新夹住,立达的这种机械结构我们认为是比较有利的。
随着高速的发展,锭子也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速度提高,随着高速的发展,锭子的磨损越来越加快,锭子的温度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国产锭子要求进一步提高精度,来减少损耗量,昨天我与曹总又说起,高速化的锭子一定要采取内锭钩,内锭钩里面有一个内置阻挡片,聚氨酯的阻挡片,它会减少油剂的挥发,经过试验,使用美孚的10号机械油,加油周期可以达到一年,使用壳牌的10号机械油,加油周期*长可以达到两年(在18000到20000转的速度下),这种锭子结构比较合理地使用在高速上。随着高速的发展,我们要求细纱机的精度越来越高,花费的时间要越来越长,工事越来越多,再把锭子上这种换油作为一种工事放进去比较不合理,所以高速还是要用好的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