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纺织行业大的成就是什么?
  • 2017-11-06 14:58
  • 来源:中国纺织机械网(中国纺机网)
  • 标签:
  •   /

      近日,十九大代表、常山纺织集团恒盛公司织造车间操作技术员杨普,十九大代表、湖北安棉纺织有限公司细纱车间挡车工仰媛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这5年来,

      纺织工人的工资涨了,

      劳动环境更好了,

      纺织企业的设备更先进了,

      自动化程度更高了,

      纺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

      种类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让她们无比自豪,

      汇总细分领域的成绩则更加明晰。

      长织行业标准化建设成效斐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纺织业进入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转型升级阶段,长丝织造行业在经历了行业发展的淘汰期、转型期、阵痛期之后,渐渐步入稳增长期。+丝绸销售模式逐步成熟,线上丝绸消费快速增长,市场潜力不断释放。

      十二五期间,文化+品牌融合发展模式初见成效。民营资本和工业企业投资建设丝绸博物馆和文化创意园积极性高涨,丝绸工业旅游和文化旅游方兴未艾。蜀锦、宋锦、云锦、缂丝等民间传统丝绸工艺技法得到传承和挖掘,丝绸非物质文化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全行业开展了系列整体宣传活动,龙头企业加大力度收购国外品牌、培育品牌消费群体,以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丝绸自主品牌体系正逐步形成。我国首个主导制定的生丝电子检测国际标准研制成功,标志着行业标准化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多次举办专业展会、国际论坛,为促进国内外产业合作搭建了交流平台,国内外各层次合作持续深入。

      近年来,丝绸企业深入拓展国内丝绸消费市场。以个性化、定制化、高品质、商品+服务等为重点带动丝绸消费结构升级。创新营销模式,建设专业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积极融入互联网经济,推进无店铺零售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不少企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统丝绸技艺融入服饰生产,将丝绸历史文化元素和市场需求有机融合,提高了丝绸产品的综合附加值。

      印染业留下绿色发展足迹

      本报记者贾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印染行业在加工清洁化、节能减排降耗也正在有效推进。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正在逐步被节能、节水、环保、高效的生产设备所替代。连续式退煮漂设备、丝光机、连续轧染设备、针织物连续练漂水洗设备等高效连续加工设备得到推广应用。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印染行业单位产品水耗下降28%,由2.5吨/百米下降到1.8吨/百米;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18%,由50公斤标煤/百米下降到41公斤标煤/百米;印染行业水重复利用率由15%提高至30%。

      如今,中国纺织品服装的生态安全性能总体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印染企业积极进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许多企业已通过Oeko-Tex100生态纺织品安全认证。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与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共同推进的白名单管理体系于2012年开始启动,十二五期间共57家印染企业获得资质。

      此外,新环保法、水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行业新的水排放标准的实施,以及正在制定的大气排放标准,也正促使对行业监管范围扩大,执法力度增强。

      过去五年的市场洗礼与深度调整,让印染行业更加理性和健康,市场筛选了真正的优胜者,业内企业经过转型升级,竞争力也更加强悍。但同时,业内企业也应该看到行业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大量的环保投入带来的运行成本上升,对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国际市场加强了对化学品安全的控制,对出口产品的生态安全性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以东南亚、南亚为主的国家和地区,凭借成本、资源和国际贸易优惠等条件,纺织业得到快速发展,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我国印染行业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中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对此,企业要保持理性,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理性参与市场竞争,追求有质量的、实质性的增长。

      服装业三品之路再提速

      本报记者张贵东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衣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早已成为全球*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同时,经过一轮一轮的市场洗牌,服装行业也开始回归到围绕产品品质、产品品种、产品品牌的发展轨道。

      近几年,我国服装产业正在由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2010年~2014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长86.55%,年均增长16.87%,出口额累计增长45.06%。2016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605.09亿元,同比增长4.61%;利润总额1364.71亿元,同比增长2.35%。

      过去5年,自主品牌发展迅速,中国原创服装品牌梯队基本形成。众多品牌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品牌同台竞争,以自己的特色确立了市场地位。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在发达国家直接建立销售渠道,拓展自主品牌的国际营销网络一批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在世界舞台展现了中国服装行业的创造力。同时,不少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在新兴经济体国家建立工业区。十二五期间,企业通过优化渠道布局、变革终端形态、改善消费体验,深度挖掘品牌的市场效益。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创新渠道模式,重塑消费链接关系,使得快速兴起的电子商务成为服装重要销售渠道之一。

      进入十三五,我国服装业在全球服装贸易新格局中的竞争压力持续加大。同时,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放缓,消费升级挑战传统生产方式。消费时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新趋势,为服装行业转型升级和增长动力的转换提供了机遇与空间,同时也使得行业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型任务显得紧迫而艰巨。

      家纺行业变身大家居

      十八大以来,我国家纺行业深刻贯彻党中央精神,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指导下,积极转变发展思路,进一步重视深化行业的创新和服务,加大向时尚、科技、绿色方向发展。总体来看,近五年来,家纺行业运行健康,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品牌建设成效明显、自动化应用普及、渠道平台建设呈多元化发展。

      家纺企业与集群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从生产到终端全面升级,成绩显著。行业通过开展家纺品牌企业调研活动的同时,还与工信部共同发布了重点跟踪培育服装家纺企业名单,其中2012年32家家纺企业入选,2014年35家家纺企业入选;2015年工信部发布了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南通市通州区作为家纺产业集群入围;2014年中纺联发布纺织服装品牌价值前50强,亚光、孚日、堂皇、罗莱、水星、洁丽雅、青纺联、鑫缘8家家纺企业榜上有名;在质检总局联合央视等发布的中国制造业自主品牌价值评价结果中,2013年、2014年品牌价值超5亿元的家纺企业有洁丽雅、孚日、罗莱、亚光、水星和三利。

      十八大以来,家纺行业大力推广普及应用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技术,致力于向智能化发展。近几年采用吊挂系统用于成品生产的企业大幅度上升,行业骨干企业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生产流程和装备,实现了全流程连续化生产。同时行业企业积极探索智能化发展,在产业链各环节应用现代感测技术,探索实现生产、销售、服务的互通,及时反馈消费体验并提供个性化服务,推进智能家纺产品的发展。如:亚光家纺等企业率先在智能仓储上取得突破,提升企业现代化水平。梦兰集团在行业推出**条自动化智能化被子生产线和枕芯生产线,实现了产品的自动化制造和信息化管理。罗莱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速向智能家居提供商转型,打造卧室智能生态系统。

      家纺流通渠道趋向多元,积极与相关行业合作,探索渠道新路径。近年来,家纺产业品牌加盟店、直营店、旗舰店、专卖店、时尚生活馆、超市、网络销售等各类流通渠道不断涌现,家纺行业电商迅猛增长,2016年网上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目前,在家纺市场产业链细分的推动下,家纺市场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

    推荐文章
    相关资讯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