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是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技术支撑,截至2013年年底,纺织行业归口管理的标准达到1848项,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3倍多,形成了一个国标与行标相结合,强制与推荐相协调,通用基础、方法与产品标准相配套,涉及纺织纤维、纱线、织物、制品、服装以及纺织装备各个产业,涵盖服用、家用、产业用三大应用领域的标准体系,为推动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技术归口单位达到27家,会聚了2000多名标准化专家,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我国正在牵头制修定17项国际标准项目,承担了5个iso技术机构秘书处,2位专家当选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主席,大大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纺织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各级政府、行业团体、企业以及消费者对标准工作高度关注,标准化工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标准化工作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制定对象越来越细,标准数量大幅增加,但标准覆盖面越来越小,标准之间交叉重复矛盾和标准缺失老化陈旧问题并存,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是国家和行业近年来制定了大量的产品标准,出台了众多的推荐性产品标准,使得我国政府标准与企业标准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严重。加之在质量监督和市场贸易中企业标准受到“非国民待遇”,企业标准的空间被挤占,地位逐渐丧失,作用逐渐弱化。
三是在大量细化的产品标准被制定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后,产品标准的比重大幅上升,目前已超过一半。这与国际及国外发达国家标准体系中基础通用和方法标准占主体的结构相差甚远,标准类型结构严重失调。
四是由于以上原因相互叠加,加上近年多地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制定国标和行标的奖励政策,使得企业对标准的关注点转移到了政府标准的制定上,从而忽视了对企业自身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创新的动力。
五是在地方奖励政策的驱动下,标准成为个别组织和机构追逐和力图控制的“抓手”和“制高点”,制定标准有被异化为谋利工具和被当作产业来经营的危险。这些问题的存在和交错,增加了标准系统的熵,加大了标准工作的系统风险。
标准是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今天,标准升级势在必行,重点是从五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标准市场化:我们现行的标准工作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仍具有浓厚的计划色彩,一元化的标准结构已不适应如今的市场经济体系,满足不了市场对标准的需求。此外,企业标准、社会团体标准、联盟标准等新的标准形态由于缺少法律定位和未被纳入国家质量监管体系之中,也不能形成有效的标准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