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全产业链的产业,中国服装产业经历了从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变的非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关键词。自本期开始,《中国贸易报》推出纺织业系列报道,邀请政府官员、行业协会负责人、业内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对中国纺织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键词进行分析和解答。**期,我们从服装产业集群化发展说起。
作为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能够将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在中国,很多地区的产业都是以集群的形式抱团发展的,在这其中,中国服装业的集群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30多年前,均安还是广东省一个默默无名的小镇。但随着1979年华侨欧阳先生生产出中国**件工业牛仔,均安开始以牛仔制品为落点,大力发展服装产业。如今,当地生产的牛仔制品已遍及全球,其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的名号也已经打响。
其实,在中国,还有很多像均安一样原本并不知名的城镇,因为生产出一件羽绒服、一条男裤、一件衬衫而逐渐为人所知,比如辽宁的西柳、浙江的大唐、福建的石狮。
*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197个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这些试点集群2012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达344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收入24900亿元,规模以下企业收入9500亿元。这些地区的产能超过行业总产能的40%.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树津对《中国贸易报》记者表示,在这197个集群试点地区中,除了30个生产基地外,剩下的167个全都是有自己区域品牌的产业集群,其中不乏已经在国际上闯出名堂的实力集群。
从自发走向理性服装集群步步为营
身着一身整洁、毫无杂色的西装,被西柳服装同行称为孔儒的辽宁。西柳纺织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海城市斓捷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孔令杰端坐在记者对面。他语速不急不慢、语调平稳有力,恰恰折射出他的企业甚至整个西柳服装集群不激进、有规划的发展特征。
我从事服装行业也算是阴差阳错地继承了祖业。母亲青年时代就进入当时的鞍山凤仙女工厂(日资)学习洋服制作,后来也经营过自己的洋服店。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西柳已自发地形成了服装产业集群的雏形。我也是在这一时期,从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起步,进入西柳服装产业。1995年到1999年,工厂已经开始规模化生产服装。1999年至2006年,工厂与韩国公司合资成立斓捷制衣有限公司,承接日本等国外品牌服装的贴牌制作,并开始运作自己的品牌‘斓捷’商务男装,以棉服为主。孔令杰说,如今,西柳已成为中国棉服名镇、中国裤业名镇,建立了以棉服和裤业两大产业为支柱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