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是所有天然纤维中防水性*好的一种,其角朊蛋白所含胱氨酯剩基中的双硫键在蛋白质肽链之间形成交链,使毛纤维的表面活性总体上呈现非极性的特点。研究表明,虽然角朊蛋白质中的某些酸性(-COOH)或碱性(-NH2)支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纤维表层的理化性能,但后道加工如:浸轧、染色、防缩、抗皱等工艺的处理,往往使得成品纤维的表面固着一层聚合物,影响着纤维表层对防虫蛀整理剂的有效吸附,原本较低湿润性的毛纤维表面极性也随之进一步下降。
针对毛纤维的润湿特点以及防虫蛀剂氯菊酯的化学活性,选择二氯甲烷、甲苯、正己烷、丙酮、甲醇和丙酮-正己烷混合溶剂进行萃取比较,结果发现,极性和非极性混合溶剂萃取的效果*好。其中极性*强的甲醇借助纤维表面的极性基团以及毛细作用对织物表面浸渍较彻底,能迅速扩散进入毛纤维的极性表面层,但经过后整理的毛纤维,使甲醇无法克服纤维表面存在的各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不易充分地渗入纤维内层,表现在TIC图上的浸出组分较少(未经净化处理),除了织物样品所含的氯菊酯,仅一些极性化合物被提取出来。实验过程中还发现非极性有机溶剂相对于样品的浸润效果并不理想,一定程度的纤维溶胀以及表层鳞片组织的分解,导致了萃取物中杂质的增多。甲苯、正己烷、二氯甲烷的浸提效果对目标化合物不甚理想,其提取物中则往往伴有大量油脂类和甾族类化物合物,且目标化合物的检出量低于甲醇的检出量。由丙酮:正己烷(VPV1:1)制成的混合溶剂通过极性较强的丙酮在纤维之间形成极性液膜,使其湿性能发生了改变,同时正己烷在纤维表层鳞片组织间的渗入破坏其表层黏附的某些聚合物成份,有效的提高了目标化合物的提取量,比单纯使用丙酮的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