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开门,棉花市场是春风习习,节日期间美盘大涨,纱厂陆续开工补库,传闻兵团棉麻为解决师团棉麻还贷压力,计划回购50万吨师团生产的机采棉,价格 13500公重结算。“暖风吹”郑棉涨,开盘一路上行,春节后的第二个交易日2月26日,5月、9月合约盘中分别创出13480,13870的3个月新 高。现货市场受鼓舞,报价也大都上调200-300元。可好景不长,市场还没反应过来,一股强“冷空气”又从新疆吹来,又传兵团要下调机采棉售价,于是刚 刚露头的郑棉又应声而下,3月12日,新疆地区调减15年棉花种植面积的利好,在这股强“冷空气”中也只是昙花一现,第二天郑棉复归下跌熊途。
兵团如降价,初衷肯定是刺激销售,但现实是,兵团的降价预期让市场对后市的信心遭受打击,纱厂并没有因为兵团机采降价而增加采购,相反, 正常的采购包括手采棉的采购都变得更加谨慎。1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棉花年会上,有代表提问兵团能否扛住价格时,兵团棉麻总经理梁东亚在回答时曾说过一 段话“如果我们把价格降下来,地方上一定也会降下来,再重新形成一个新的平衡,地方永远追低,然后恶性竞争、恶性循环。”言下之意是兵团会扛住价格,在市 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降价对销售没有多大的作用,只能造成兵团、地方两败俱伤,现在的情况是兵团扛不住了,结果应验了梁总的推测,兵团降,地方再降,形成 了新的平衡,销售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相反打击了市场的信心,纱厂观望、谨慎采购、控制棉花库存,结果造成短期采购总量下降。
本年度国家取消了收储,棉花销售进入了新常态下的新形势,在新常态下棉花销售应如何进行,我认为要认清形势,有序进行,谨防发生“踩踏”。
今年的大形势是:
1.销售周期长。季节收购,常年销售。国家取消收储,棉花需要全部市场销售,销售的时间是整个销售年度,要到今年的新棉上市,加上纱厂配棉的新陈棉交接,要到11月份,前后可延续13个月。
2.可销售数量相对明确。今年的新棉产量预期在430-440万吨的人居多,截至3月25日新疆已加工棉花430万吨,内地公检数是接近 90万吨,如果以内地收购主体参加公检的400型企业收购量占总量的比例70%以上,按此推测,内地总产量应在130-140万吨,全国可供销售总量大约 是430+140=570万吨。
3.销售进度快于预期。新疆:新疆棉自用10万吨,止上周末,出疆约250吨,其中寄存内地库约50万吨,实际销售200万吨,平均每月 消费约40万吨,疆内企业平均每月消费约3万吨左右。剩余430-10-200=220万吨。销售进度是210/430=49%。内地:今年内地加工企业 大都实行快收快售策略,参加公检企业728家,平均公检量1222吨,平均存货一般在100吨以内,大部分小厂都在1-2车货,在50-80吨,存货很 少,加上200型及小轧花,按1500家测算,存量总数大约在15-20万吨。按总量140万吨测算,已消费约140-20=120万吨,销售进度 85%,平均每月消费约24万吨。内地加新疆每月消费总量约64万吨,总销售进度=210+120=330/570=58%。待销售 量=570-210-120=240万吨,剩余销售时间:从4-11月,还有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