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研究季刊试论苗族妇女服装的类型演变和时代席克定内容提要苗族妇女服装各类型之间,不仅有差异性,更有同性。苗族妇女服装的主要类型,保留了中国古代服装的上衣下裳制。以此为基本类型,形成了不同的款式。本文把苗族妇女服装划分为贯首装对襟装和大襟装种类型,分析了它们的演变,形成的各种款式,并推断了它们的形成时间贯首装是*古老的服装,对襟装各款式在明代,大襟裤装在清代。
中国的少数民族中,苗族妇女服装的款式*多。清代绘有皇清职贡苗弯册等,称为百苗,把苗族分为花苗白苗红苗黑苗等,多数是根据服饰的颜色。
1997年,杨轹国先生的苗族服饰书,仍然沿用这种分类方法,分为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红苗等。1985年,北京民族文化宫编辑中国苗族服饰书,书中按照苗族方言划分,把苗族服饰分成型,在个型内再根据各类服式的款式与风格,又分若干称1苗族方言与服饰有较密切的关系,所以,这种分类方法能够较全面地介绍苗族服饰。1998年,杨正文先生的苗族服饰文化书,在分类方法上又进了步,充分考虑支系分布与支系服饰风格的因素,同时结合服饰的性别年龄和功能方面的特征,以此为分类的依据,把苗族妇女服饰分为十型,77式。其余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中,对苗族服饰的分类,有,所不同,但基本没有超出这些范围;有的虽然也以服装的结构部分为基准进行分类,但多是局部地区性的,没有对苗族服装进行全面排队分类。
以上的各种分类方法,有个共同性的不足之处这些分类方法都不是以服装本身的特征,作为依据,进行分类。所以,他们对苗族服装的分类,不能反映苗族各类型服装的形成演变,以及各种型式之间的关系。苗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苗族的服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的服装,不论有多少型式,都是在苗族社会的内部产生形成演变,是苗族文化的部分,它们之间,应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对苗族服装服装之间的同性!我们对苗族服装的分类,应该反映出各个型式服装的纵向的和横向的内在联系!
由于苗族男性服装已经基本消失,本文只讨论苗族妇女服装。
迄今为止的调查报告和论著,都是把苗族妇女服饰作为个整体来进行的。但苗族妇女服饰由两个部分组成。第部分是服装,包含了个内容,服装的上装和下装,服装的附加部分,如胸兜背牌披肩围腰腰带围裙腿套鞋子等;服装的装饰,如刺绣挑花织锦蜡染银饰等。第部分是苗族妇女的头饰。这两部分中,上装和下装是构成服装款式的主要的基本的内容,些附加部分,如胸兜背牌披肩等,与上下装共同构成不同的服装款式,其余的同服装的关系虽然密切,随着服装款式的变化而变化,丰富服装的内容,但不能构成服装的款式。
因此,本文只讨论苗族妇女服装,对苗族妇女服装的类型,作初步划分,并对其演变和形成时代,作初步的探索讨论。与服装类型无关的部分,暂不赘述。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苗族女装的类型苗族妇女的服装,可划分为个类型。
第类型贯首装。
第类型对襟装。对襟装可以划分为7式1式对襟裙装式1式斜襟裙装式1式交襟裙装式式对襟背牌裙装式,式对襟胸兜裙装式式对襟披肩裙装式现式对襟短裙装式第类型大襟装。大襟装可以划分为3式1式大襟右衽裙装1式大襟左衽裙装1式大襟裤装第类型贯首装贯首装的上衣是用幅整布做成的。其做法是在幅整布中央剪个孔,作为领口。上衣无领无襟,穿时从头上套下,前短后长,两腋间不缝连,衣袖在穿用时才缝上。有的贯首服在领口处镶白布边,延伸至领后交叉成十字,又称旗帜服或马鞍服。清镇县麦格苗族妇女的贯首服,接青色大翻领。
贯首装上衣在胸前和背部正中,饰方形或长方形挑花或蜡染纹。
贯首装的下装为青色或蜡染的百褶中长裙,裙长至腿肚,多系前后围腰,裙外多系挑花腰带。
贯首装现在分布在贵阳市周围镇宁兴仁安龙贞丰罗甸平圹等县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隆林县等地。
第类型,对襟装1式对襟裙装式对襟裙装式服装的对襟上衣和褶裙是苗族妇女服装的基本款式。对襟裙装的上装,部分无领,部分为圆领,长袖衣襟般前短后长,后襟过臀,但盘县滑石板带的女装,前襟长至脚背;安顺高寨等地的上装为蝙蝠式,袖短至肘部。
对襟裙装式的下装以百褶裙为主,多素色,有少量蜡染裙。
对襟裙装是苗族妇女服装的主要类型,对襟裙装流行的时间长,分布的地域宽广。对襟裙装后来在不同的地区,发展演变成不同的款式,如对襟背牌裙装式,对襟胸兜裙装式对襟披肩裙装式;部分发展演变成斜襟裙装式交襟裙装式,等等。不过,对襟裙装式服装,并没有消失,在部分苗族妇女中保留了下来,继续留传穿用;只是分布很分散,在贵州的福泉安顺织金盘县安顺麻江,广西的西林隆林,云南的广南文山开远金采,的古蔺等地,现在都可以看到。
1式斜襟裙装式斜襟裙装式是以对襟裙装式为基础,演变形成的服装款式。斜襟裙装式的上装是把左襟加宽,从领部向右斜下至腰部,襟边为直线,用挑花带装饰。穿著时,左襟盖右襟,在腰部用布带拴系,或用钮扣。上装紧腰长袖。衣摆宽大,成燕尾形,或用挑花,多层重叠。
斜襟裙装式服装的下装为长裙,裙腰上部有蜡染挑花刺绣等装饰。
斜襟裙装式服装分布在贵州的织金黔西毕节安龙盘县,云南的个旧等地。
1式交襟裙装式交襟裙装式保留了对襟裙装的基本款式。交襟裙装的上装为大领交襟半体衣或长衣,衣领后倾且低,袖宽大而短,穿时左右交襟,扎于腰带内或裙内。下装为百褶裙。
交襟裙装式上衣的衣袖,肩部和背部是主要的装饰部位。装饰以刺绣为主,技法多样,工艺精湛。交襟裙装式服装盛装时,银饰极精,数量亦多。
交襟裙装式主要分布在贵州清水江流域的台江剑河雷山黄平凯里等地。
况式对襟背牌裙装式对襟背牌裙装式服装是以对襟裙装为基础,演变而形成的服装款式。对襟背牌裙装式服装的上装为长袖开襟衣,穿时下摆扎于腰带内。对襟背牌裙装式服装的特点是在上装外面佩戴贯首式前后背牌。背牌为长方形,前面胸牌饰挑花纹饰,后面背牌除挑花纹饰外,钉有大小不等的银泡银片银铃等,并用海贝镶成角花,下缘用海贝缀饰。背牌上钉有4根系带穿付交叉拴在胸前。背牌下有宽大的方形垫肩。
对襟背牌裙装式服装的下装为黑色或兰色细褶裙,其外或系前后围腰。
在对襟背牌裙装式服装中,有少部分服装没有背牌,但在上装前胸和后背的背牌部位,饰有方形或长方形的案纹饰,与贯首装上装的装饰,颇为相似。
对襟背牌裙装式服装,主要分布在贵州云雾山地区及贵阳市周围,清镇修文惠水平坝长顺龙里贵定剑河等市县。
V式对襟胸兜裙装式对襟胸兜裙装式服装是以对襟裙装为基础,演变而成的服装款式。对襟胸兜式服装的上装为对襟紧袖或宽大半袖低领或圆领衣,内穿菱形胸围兜。胸围兜上端为圆领形,下角与上衣等长,胸围兜上有挑花剌绣蜡染和贴花等装饰。胸围兜上挂于颈,或用银方坠垂于后背,两侧的两角钉有条带,拴系于后腰部。有部分上装为敞胸式对襟衣,穿著时不扎腰带,让胸围兜外露。
对襟胸兜裙装式服装的下装为细褶或多褶长裙,系前围腰或围裙帕。
对襟胸兜裙装式服装主要分布在贵州月亮山以北地区的从江榕江黎平雷山丹寨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江龙胜湖南的城步靖县会同等地。
在对襟披肩裙装式服装中,有少部分衣肩衣袖领口等部位饰挑花纹饰,或织花或粗线剌绣作装饰;在黔西北的六冲河带和云南陆良等地,则缀坎肩。
对襟披肩裙装式服装主要分布在乌蒙山地区,包括黔西北的威宁赫章毕节织金大方纳雍六枝,滇东北的昭通永善威信盐津宣恩曲靖等地,其余有零星分布。
现式对襟短裙装式对襟短裙装式服装是以对襟裙装为基础,演变而成的服装款式。对襟短裙装式服装的特点是下装穿短裙或超短裙,般裙长在30厘米左右。穿著时,多裙重叠,盛装时穿67.条,系前后花裙帕或围腰。现在采用内穿紧身小脚裤,盛装时不穿裤,打绑腿。
对襟短裙装式服装的上装多是宽袖半袖对襟衣,前襟钉布扣或铜扣。
对襟短裙装式服装在贵州丹寨尚保存有古装。古装款式为衣短袖长无扣,下装为超短裙,裙长仅厘米。
对襟短裙装式服装要主要分布在贵州雷公山东面,南面的雷公剑河麻江丹寨凯里市等地区。
第类型大襟装苗族妇女服装中,大襟装的上装,与汉族父母装的上装,在款式上基本相同大襟右衽。大襟装的下装,有裙装和裤装两种。
苗族女装的大襟上装和裤装,是在受到汉族和其他民族服装的影响下而开始穿用的,因此,在苗族对襟装的各款式服装中,都出现了少量的大襟装上装。而在对襟装的下装中,则出现了在不同情况下穿裙或穿裤,以及裤外套裙,同时穿着的情况。同时,在封建王朝推行1式大襟右衽裙装式苗族妇女的大襟右衽裙装式服装的上装,为折襟,左大襟从领部向右折至右腋下,在右胸部和右腋下用钮扣或布带拴系,两侧开衩,其形制与汉族父母装的上装相同。
大襟右衽裙装的下装,多为中长百褶裙。
大襟右衽裙装分布十分广泛,省的叙永古蔺兴文珙县筠连,贵州省的毕节大方织金普定镇宁平坝修文和贵阳等地,均有分布。
1式大襟左衽裙装式苗族妇女的大襟左衽裙装式服装的上装为大襟左衽紧腰长袖衣,无扣。以布带拴系。盛装穿罗裙,裙长及脚背,便装穿裤。
大襟左衽裙装式服状仅分布在贵州省都水族自治县和都匀丹寨等地。
苗族妇女的大襟右衽裤装式服装的上装为大襟长袖衣,右衽,胸前系绣花围兜,部分地区的上装外套剌绣云肩或银云肩。下装为直统长裤,脚穿绣花鞋。
大襟右衽裤装式服装主要分布在湘西的凤凰花垣,黔东北的松桃及黔东南的榕江县等地。
苗族妇女服装的演变贯首装是目前可到的苗族妇女*早的服装款式。贯首装还保留了服装的原始形态。
贯首服饰,*早于旧唐书的记载。旧唐书。卷197.南平僚传南平僚者,妇人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其后的新唐书通志等,有相同的记载。这些文献记载的是裙的款式。
苗族的贯首装,*早于明代的汉文文献记载。嘉靖贵州径新志卷之十,龙里卫军民指挥使司,风俗条境内东夷之苗,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锦。字擎,宁疗,0半带字。别作两袖,作事则去之。杂缀海贝巴铜铃青白绿珠为饰。万浍贵州通志有相同的1载。苗族妇女至今仍在穿用贯首服,虽然在款式上有了发展变化,如在领口镶白边,成为旗帜服;或接青色大翻领,在胸部和背部正中饰方形挑花或蜡染纹等,但其款式的主要特征,无襟,嚷宁作夺,以首纳而服之着重点为引者所加,却保留下来,没有改变。
苗族妇女的对襟装是以对襟上衣和褶裙为服装的基本类型,发展演变出的多种服装款式,构成了灿烂辉煌的苗族服饰文化的主要内容。所以,对襟装是苗族妇女服装的主要类型。
苗族妇女的对襟装保留了中国古代服装的上衣下裳制。我们今天在苗族妇女的对襟服装中,还可以看到古代上衣下裳制的基本特征。
我国古代服装有两种基本类型为上衣下裳制,为衣裳连属制。西周以前,主要是上衣下裳制,服装做成上下两截,穿在上身的截,称为衣,穿在下身的截,称为裳。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了深衣把上下服装合并成件,连成体,即是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的上衣,为对襟,长度在膝盖上下,穿时在腰间系带,扎住上襟。目前考古学上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就是这种服式衣作交领,腰有束带。裳字也写作常。
说文。巾部常,下帚也。帚即裙的古体字。裳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指切下体之义;狭义的裳,则指种围裙状的服装,分为两片,片蔽前,片蔽后。般前片用幅,后片用幅。以后把两片连成体,就变成了裙。战国时,赵武灵王进行服装改革,主要就是废弃这种上衣下裳制。不过,这种服制,仍然在社会上流传穿用,在宋明时期的绘画和考古出土的陶俑上,我们都可以到。当时的男子,也着此种服式。宋时,称为便服,又称野服,意为山野之人之服。
苗族妇女的对襟装的对襟上装和褶裙,属于古代上衣下裳制中的衣和裳。苗族妇女对襟装的形制。虽然有很多变化,但上衣的交领无钮扣。穿时系腰带等,都是上衣下裳制的基本特征。苗族妇女普遍穿用的前后围腰或围裙帕,还保留了古代上衣下裳制中裳的形制。
在苗族的男子中,有部分至今还保留了在特定的环境中穿著女装的习俗。如贵阳市部分地方,男子盛装时束花围腰,饰花披带,戴项圈;盘县滑石板苗族跳芦笙时,男子穿女盛装;安龙苗族跳花时,男子穿女绣花裙;台江施洞龙船节时,龙船上敲锣的男小孩穿女盛装,等等。这些仍然是古代上衣下裳制的习俗。
苗族妇女对襟背牌裙装中的背牌,则可能是由古代两裆演变而成。两裆是今天背心的起源,唐宋时称为半背。*早的柄裆。形制十分简单,般做成两片。,前片遮胸,后片挡背,肩部另以织物或皮革搭襻相联。两裆通常为妇女穿著。惠水摆金等地苗族妇女对襟背牌裙装中的背牌,其形制与古代的裆,极为相似。
苗族妇女对襟装的各种款式,都是由对襟裙装演变而来。其中部分是以对襟裙装为基础增加部分附加装饰而构成的新的款式如内穿菱形胸兜,成为对襟胸兜裙装式;或戴上背牌,成为对襟背牌裙装式;或披披肩,成为对襟披肩裙装式。另部分,则是以对襟裙装本身形制的变化而形成的,如斜襟裙装和交襟裙装。
苗族妇女的交襟裙装是由对襟裙装变化而来。交襟裙装与对襟裙装的上装相比较,形制基本相同,但有些变化,如袖宽大而短,低领向后倾斜等。交襟裙装因精美的银饰绣片,交襟的穿著方法,形成了种新的服装款式。勤劳智慧的苗族妇女对服装贯注了浓郁的民族感情,她们在绣片和花边中,赋予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内涵,精湛的刺绣,挑花和织花的工艺技巧,把种简单的服装款式,推向了苗族服饰的峰,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苗族服饰文化。交襟裙装就是苗族服饰文化的代!交襟裙装在制作技巧上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善的结合和统,是中国服饰史上的朵奇葩!文襟裙装这种款式,*能现苗族妇女服装的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这也是交襟裙装能够从对襟裙装中演变出来,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苗族妇女对襟裙装的裙,虽然款式较多,有百褶裙罗裙桶裙等,色泽有白色青色黑色兰色和蜡染裙等,但均未能影响服装的款式。苗族妇女对襟裙装中裙子的长度,般在膝盖与腿肚之间,为中长裙,有部分长至脚踝更有部分短裙,特别是其中的超短裙,长仅厘米,*具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对襟短裙装。
苗族妇女的大襟装服装,是受到汉族布依族等民族的服装的影响而出现的。外来的影响,有两种情况,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第种情况是封建王朝推行的强制同化政策和苗族内部精英分子的改革倡导,导致对襟裙装改变为大襟右衽裤装。这种改变是群体性的,改变后形成种新的服装款式。如湘西和黔东北的大襟右祚裤装。
第种情况是民间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悄然进行的。这种影响导致的变化很细微,也很复杂有的上装改变了,下装没有改变;有的下装改变了,上装没有改变;有的上装和下装同时改变;有的改变得多些,有的改变得少些;而且,改变前的服装款式,同。74.
改变后的服装款式,同时并存。所以,在对襟装类型的各个款式中,都出现了少量的穿大襟上衣或穿直统裤的情况。如贵州云雾山地区的贵定惠水龙里等地的苗族,过去称为海账5苗的部分苗族妇女,她们原是对襟背牌裙装,但现在却改穿蓝色大襟右衽圆领短衣;又如贵州月亮山地区的从江荔波等地的苗族妇女,她们是著对襟胸兜裙装式服装,内穿菱形胸兜,但现在已婚妇女改穿右衽上衣,胸兜不外露;又如毕节织金大方等地的苗族妇女,她们原是对襟披肩裙装,但现在上装已改为穿黑色紧身右衽长袖圆领衣;又如贵州黎平六合乡的苗族妇女,盛装时穿对襟无扣上衣,而穿常服时,上装为右衽圆领半袖上衣,衽襟用白布镶边,钉铜钮扣;又如云南省金平县的苗族妇女,大襟上装与对襟上装同时穿用,如此等等,不再细举。
苗族妇女的对襟装各款中,出现穿裤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便装穿裤,盛装穿裙。如台江施洞雷山西江镇凯里挂丁等地苗族妇女的服装定交襟裙装式,但她们盛装时穿裙,便装时便改裤。
便装穿裤,盛装内穿裤,裤外套裙如惠水县大坝摆金贵定县云雾山地区,龙里县中排等地苗族妇女的服装是对襟背牌裙装式,但她们便装时穿裤,盛装时内穿裤,裤外套裙。又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安寨,安及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等地苗族妇女的服装是对襟胸兜裙装式,但她们也是便装穿裤,盛装内穿裤,裤外套裙。
裤外套裙,作为常服穿。如贵州长顺县广顺苗族妇女的服装为对襟裙装式,她们的下装内穿布裤,外穿青色细褶裙。
少女穿裤,结婚后穿裙。如贵州从江县加鸠乡苗族妇女的服装为对襟胸兜裙装式,但少女穿裤,结婚后才穿裙。
以上介绍的情况,说明第种影响虽然使苗族妇女的服装变得很复杂,但没有形成新的款式。
苗族妇女服装各类型服装形成的时代由于苗族没有文字,汉文文献对苗族服装的记载时代较晚,多是清代的,明代虽然有少量记载,但很简略。因此,我们对苗族妇女服装各个型式形成的时代,作初步的推断我们知道,苗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同时,苗族又是个不断迁徒的民族。苗族先民大量向西向南迁逃,至西汉时,已经遍及黔湘鄂带的山溪江谷间,进人溪地区,以武陵蛮溪蛮的称谓,于汉文的记载。汉至宋代,由溪地区向西向南进人南贵州和云南等地。元明时期,苗族继续向贵州广西和地区迁徒,由南进人云南,并向外迁至越南老挝和泰国等地,苗族的历史,是部不断迁徒的历史。苗族妇女服装的各个型式,就是在这个迁徒的过程中演变形成的。同时,苗族妇女服装的型式形成以后,苗族仍然在继续迁徒。这时的迁徒,打乱了苗族妇女服装形成不同型式的地域界线,在新迁进居住的地区中,各种型式的服装,交混在起。这种情况,虽然增加了苗族妇女服装型式分布的复杂性,但却给我们推断苗族妇女各个型式服装形成的时代提供了依据。
我们首先讨论苗族妇女对襟装各个款式的形成时代。
苗族妇女对襟装的各个款式,同苗族的居住地区有密切的关系。对襟装的各个款式,是为了适应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而形成的,这些款式,都具有生活和劳动中的实际意义,所以,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服装款式。如贵州月亮山以北地区的贵州从江榕江,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江,湖南的城步等地,气候比较炎热,所以形成了对襟胸兜裙装式,穿著时胸兜外露。而生活在黔西北滇东北地区的苗族,那里海拔较高,气候比较寒冷,所以形成了对襟披肩裙装式,用毛织的披肩,披在上装外面,可以抵御风寒。生活在雷公山地区的苗族,因为山深林密,为了便于山区的生活和劳动,形成了对襟短裙装式,等等。这种分布状况,说明苗族妇女服装中对襟装的各个款式,是在苗族迁入贵州,在各地定居以后形成的因为苗族在进人这些地区以前,不可能形成适应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片候条件的服装款式。苗族妇女对襟装的各个款式,只能是在苗族迁人贵州以后,才能形成。
另方面,苗族迁徒进人贵州的时间,虽然较早,但是,他们是分散的,先后进人贵州就已经形成了对襟装的各个款式,迁徒进人贵州以后,仍然能保持各个款式服装的人居住在起的状况,则在开始迁徒以前,就应该有个明确的规划穿著某款式服装的苗族,迁徒到某地区居住;穿著另款式服装的苗族,又迁徒到另地区居住。然后,按照划定的区域,迁人贵州,到规划好的地方居住。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苗族妇女对襟装的各个款式,只能是在苗族迁人贵州,安居以后,才能形成。
苗族妇女对襟装各种型式的形成时间,不在清代。
种新的服装型式的形成,除了必备的主观条件外,在客观上,需要个较长的时间,需要个较为安定的环境。民间服装类型的形成,是个约定俗成的过程,不可能在夜之间完成在清代,没,这个客观条件。
清初,对贵州苗疆的陆续开发,继之而来的大规模的改土归流,逐步打破了苗族地区事行动,残酷镇压,迫使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不停的迁徒。清代苗族的迁徒情况,有以下些雍乾年间,陆续从黔东南黄平等地迁往黔西南州贞丰兴仁安龙等地居住的苗族,至今语言与黄平苗族相通,服装款式亦依然保留,与黄平妇女服装,没有多大差异。
乾嘉年间,从湘西迁往黔东南州月亮山地区的苗族,至今仍保留了原有服装。
苗族妇女服装在清代的变化,可以确定的是出现了大襟右衽裤装,在对襟装的各个款式中,也出现了穿大襟右衽上衣和直统裤的情况,同时,有部分苗族,如紫云县纳容乡望谟县林木山乡和罗甸县栗木董王等地的苗族,迁到当地后,与布依族杂居,受到布依族的影响。语言虽然没有变化,但服装却基本上布依族化,与布依族服饰大体样了。生活在广西融水,贵州榕江等地的部分苗族妇女服装,在款式上与挡地侗族女装大同小异。
苗族妇女服装的贯首装和对襟装的各个型式,在明代晚期以前,已经形成。
在明代的文献中,苗族贯首装式服装和对襟短裙装式服装的明确记载。
明嘉靖贵州通志龙里卫采伐司条记载了苗族妇女的贯首装服饰的情况,嘉靖贵州径新志万历贵州通志等均有相同的记载,引文前。
明嘉靖贵州通志中,又有苗族对襟短裙装式服装的记载。嘉靖贵州通志,都匀府合江陈蒙烂土司,短裙苗条夷俗男女著花衣,穿短裙,绾髻插木梳。嘉靖贵州径新志和万历贵州通志中,也,相同的记载。
1987年夏,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清理了贵州平坝棺材洞和长顺天星洞两地的苗族岩洞葬墓。两处出土的苗族妇女服装,都是斜襟裙装式服装,其形制与今天当地苗族妇女的服装,款洞中,葬具的演变顺序是船棺圆木棺方棺普棺。平坝棺材洞测定了两个14数据,两个都是取自船棺,个时代为距今年±80年,个年代为距今985±72年,约当晚唐昭宗景福年间至北宋仁宗景右年间。船棺年代的下限已到北宋,而出服装的方棺,其间还有个圆木棺。因此,方棺的年代,上限不应超过明代。所以,平坝棺材洞中出土的服装,其时代应定在明代。
综上所述,苗族妇女服装中的贯首装和对襟装的各个型式,不是在清代形成的;而在明代的文献记载中和考古出土的实物中,可以明确当时已有贯首装和对襟装中的对襟短裙装斜襟裙装,因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苗族妇女服装中的贯首装和对襟装的各个型式,至迟在明代晚期以前,已经形成,大襟右衽裤装的时代在清代。
注释,北京民族文化宫中国苗族服饰,民族出版社,1986年。
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
参阅1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2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责任编辑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