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服装教育和服装人才结构的年轻化包铭新王晶而指出中国而等服装教育的年轻化进程对中国服装北飞速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
中国高等服装教育发展简史在1977年以前,中国高校中有关服装的教育,仅在戏剧学院中存在,作为舞台美术的内容之。教学的内容,是以演服装的设计为主。不管是舞蹈服还是电影角色所穿的服装,它们的设计都是属于舞口装设计65与时装设计,3810,688,或服装设计人口158,无关。即使在国家和地方办的中等专科学校和技术学校中,也很少有服装设计或服装工艺197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高考恢复后招收了第届染织设计服装专业学生。教学的重点是服装设计,并相当注重服装画的技术训练。1980年,该学院正式成立了服装设计专业。1993年,苏州丝绸工学院也成立了服装设计专业。984年,华东纺织工学院即今天的东华大学成立了服装工程专业。此专业内虽然也设有服装画和服装设计等课程,但其重点是服装结构6,1 Makmg服装工艺和服装生产管理等技术和工程类的课程D同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服装系。
此后,在西北纺织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即中国美术学院武汉纺织工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等院校中相继成立了服装专业或服装系。北京化纤学院也改名为北京服装学院。993年,中国纺织大学今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成立。随后,苏州丝绸工学院成立了服装艺术分院,浙江丝绸工学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服装分院。
中国高等服装教育的现状我国服装高等院校中的类型有1纺织院校和丝绸院校。所谓的纺织院校或丝绸院校,是指与中国的纺织或丝绸工业有着密切联系并以纺织或丝绸科学技术教育为特色的院校。随着纺织工业部的取消,这些院校或改归于国家教委,或归属于省市。纺织院校与丝绸院校之间的主要差别就是丝绸院校中多设有与美术相关的系科,其纺织品案设计的教学水平更高些。
纺织院校的典型代有中国纺织大学西北纺织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武汉纺织工学院等。
它们本来就是工科院校,所以,它们首先开办的多为服装工程专业。*初的创办人员,大多从纺织科系转过来,带有浓厚的纺织业的色彩。他们思考问解决问的方法,或者说他们的办学路子,多沿袭以前纺织系科的那套。随后这些院校也引进了不少毕业于艺术院校的师资,成立了服装设计专业;本来属于纺织系的纺织品设计专业,在不少院校中被移置于服装系或服装学院。但是,自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文件,命令各院校将纺织品设计与纺织材料两个专业合并,纺织品第作者简介包铭新,东华大学服装系教授上海2设计专业就此又从服装系或服装学院中消失。
丝绸院校由于有着美术或设计的教学传统,所以开始就开设服装专业;同时,其工程系科的力量也不弱,所以有的院校也同时开设了服装工程专业。到了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它们也相继开设了时装演专业。
2工艺美术院校和美术院校。工艺美术院校属于原轻工业部,美术院校属于文化部。前者的代计专业,少数有时装演专业。但服装设计专业并非重点专业,地位常常低于油画国画雕塑逢筑工业设计等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与纺织丝绸院校虽然大致相同,但在培养目标上,对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更为强调,现代时装的工业化等方面是其弱项。
3戏剧电影等演艺术院校。这些院校同样隶属于文化部。典型的代有上海戏剧学院。这类院校的舞台美术系中设有服装设计专业,招生人数较少,比较强调对舞台美术的隶属性。可以说,这里的服装设计比美术院校的服装设计具有更强的纯艺术倾向。其中有些院校也设时装演专业。与之相关度较高的则有化妆专业。
4各种普通大学。由于8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的服装热,许多不同性质的院校也陆续开设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这些院校中的绝大多数,称不上名牌大学,而且有不少是属于历史较短设施较差师资较弱的院校。其中较为有名的,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这些大学中的服装教育,基本上是借鉴纺织院校的办学模式。
以上类院校,虽然也有大专班和非学历教育的成人班,但本科和本科以上的学历教育是其主要成分。
5大专高职和其他非学历教育。这是批分别隶属于各地方政府的院校,以及少数由,外企业集团或机构投资,以合办形式出现在中国内地的院校。前者具有颁发中央政府教育部门认可的大专文凭的资格,后者大多不具有这种资格,尽管有时它们宣布自己具备这种资格,或者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内地的大专,指高等专科学校,有资格颁发种被称为大专学历的文凭。职则指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其毕业生也被颁以大专文凭。这两类院校中的服装教育,常常是简化了的纺织院校本科服装教育,并适当地加大了结构工艺等有关实际技能的课程的比重,较大程度地删减了服装史服装社会心理学等理论课程。典型的例子,有温州大学服装系上海纺织等专科学校服装系。
与境外合作办学,其教学模式与欧美学校相类似,只是办学条件要差许多。以上海的,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为例,其师资流动性大,资历较浅;书馆几乎没有;也没有稳定供给的教科书可以介绍给学生。
中国等服装教育的师资年龄结构1在中国高等服装教育创办的初期,教师都是由其它专业或其它行业转过来。所以,执教不同课程的老师,有着不同的背景。如执教美术基础课的教师,大多数来源于美术院校的教师,以及毕业于美术院校又在其它相关领域工作了相当年月的人。
20世纪80年代,纺织部文化部和轻工业部下属的些院校,如工艺美院戏剧学院中些德望重的教授成为新生的服装教育的领头人。他们是批2030年代出生的在原来校体系中资格*老地位*的教授。如工艺美术出身的白崇礼,舞美演艺术出身的李克瑜,东华大学服装系的创始人针织工程专业的王传铭。这批教师对中国服装教育界的影响很大,是他们培养出了中国第代受过学位教育的服装专业人才。
220世纪40年代初到40年代末出生的批教授是老届大学生中*老的批。与上述人有着相当的专业背景,且大多都有出国留学和考察的经历。如,至今仍被认为是服装界的权威袁杰英,工艺美术专业的王善珏,美术专业的黄元庆吴静芳,纺织专业的张渭源吕逸华,服装史论专业装企业界也颇为活跃。
3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教育界人才。如袁刘元风李当歧吴海燕刘晓刚等大多是中国第代受过高等服装教育的专业人士。他们现在都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服装专业教师,在上个世纪末就具有了教授职称,并在高等院校中担任着较为重要的职务。他们的天资不低,人又勤奋,各种出国的机会使不少人具有国外学位或留学进修的背景。所以,他们的水准并不比欧美日韩诸国的同事差,而且正在较快地提。如在中央工艺美院执教的刘元风和李当歧,便是目前公认的中国服装设计和理论方面的著名教授。他们是当今服装教育领域中颇具有话语权的新新群体。这代人将国外先进的东西吸收回来,正怀着对服装事业的巨大热情,致力于培养中国下代的服装专业人才,是他们加快了中国服装教育年轻化进程的速度。
般情况下,教育是在科技的支持下得以发展的。同时教育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可以说没有科技支撑的教育就不能算是等教育。对于服装界来讲,服装科技和服装教育同样是两个互动的体系。中国的服装教育正是依附于中国的服装科技而产生发展的。
中国的服装科技体系和服装业中国的服装科技水平直比较低,虽然相关的纺织面料水平略些,但服装机器设备的陈旧非常突出。80年代后,随着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服装厂的机器设备状况有了点改善,但直到今天大多数服装厂所使用的仍然是日本等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机器,因此还谈不上科技水平的提。
而且中国的服装科技体系直以来就没有建立起来。所谓的服装科技还只局限于服装人体工程方面的研究上,如服装的舒适性保暖性,国防航空等领域中具有特殊功能性的服装材料的开发等。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服装业分为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工业公司主要以外加工为主。拥有批具有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工龄的工艺娴熟的技术人员和流水线工人,使些大的服装厂可以接到国外著名服装品牌的订单,并和世界上*时尚的公司保持着客户关系。这样就使得他们可以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新的面料和技术,有时甚至还可以使用上*先进的设备。因此相对于内销厂的技术人员来讲,他们对时尚的东西了解的要多些。
中国的服装公司是以*早的前店后作坊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因此始终保持着定的生产能力。
而其中些被归人商业公司是因为它们以百货零售业经营为主。而百货行业中*为繁荣的服装,是衬衫羊毛衫等些批量大款式变化少的种类。这特征影响到了如茄克衫女士内衣等本应该是款式多批量小的服装,使得这些种类的设计含量较低。
改革开放使服装工业公司在20世纪8090年代初得以飞速发展。有些服装厂还会组织批技术人员依照外加工的款式,试着用国产的面料设计出些时髦的款式来,使这样批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以提高,他们虽然不是科班出身的设计人员,却在当时做着比较实际的设计工作。然而他们与国外的信息和技术交流仍非常有限,所以服装工业公司的发展仍然显得比较缓慢,特别是服装的制作工艺方面,还在强调*传统的做工。
相比之下,随着消费者思想的解放,服装商业公司发展要快些。当时中国的服装消费者还非常不成熟,只有极少数人接触过国外的时尚。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流行服装还是盲目地跟从,款式较传统稍有变化,便可以卖得很好,因此给商业公司带来了赚钱的好机会。
90年代以后,政策的放宽使些年轻人以独资或综合股份的形式创办起些小型的服装公司。
这批新型服装企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整个工业公司系统变弱。同时,商业公司也受到了来自些民营连锁店经营特许和许可证经营等新的商业运作形式的冲击。无论是商业公司还是工业公司,其领导阶层中大多数人都缺少高等教育的文化背景,对长远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随后高速发展起来的信息革命的冲击下,他们显得束手无策,不堪击,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
全球范围的年轻化进程传统社会里的统治者富有的人和言行*具权威的人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年轻人虽然有创新意识,敢想,敢为,但却很难达到社会的上层。社会结构金字塔的*上层是群保守的人,他们希望保持现状,而并不愿意看到变化;他们习惯于论资排辈,所以留给年轻人的机会几乎是零。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些新兴事物的出现,却带给这个世界很大的冲击,也为社会结构带来了很大变化。其中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批年轻人突然占有了世界的大部分财富。传统上要经过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积累起来的财富,现在可以很快甚至是夜之间,就可以被拥有。财富的拥有使他们终于有了实现自己想法的可能性组建自己的公司,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他们自己就是领导者,他们就是权威。这样的少年有成绝非比尔。盖茨例,在被誉为是年轻人领地批年轻人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他们中的些人在政治领域中也有了话语权。这样使得整个社会金字塔的结构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顶部的变化尤为突出,年轻人所占比例之前所未有,这就是所谓的年轻化,即精英阶层的年轻化=这样个社会结构年轻化现象,*早是从以高科技为代的,有别于汽车等传统产业的些新兴产业中产生的,但经产生就不再局限在这些产业中,而是慢慢地渗透到了社会经济文化诸领域,进而使得整个社会都年轻化了。而在这样个全球范围的年轻化进程中,中国的服装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的服装企业中哪些年轻化程度比较,它们的发展就比较快。
中国服装业的年轻化与中国高等服装教育的联系以前中国的服装企业无论是经营者还是设计师都是由些老师傅技术员转过来的,所以是个非常老化的领域。但这几年由于有了高等服装教育,大量年轻的专业人员被输送到了这个行业。
种种社会原因使这个专业非常的热门,持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专业学生人数正在逐年递增。
尤其是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在近两年成倍地增加。这么多正规毕业的服装专业学生,是以年产出的方式输送到社会的;而上面提到过的服装院校开办的各种短训班,则是以月为单位向社会输送专业学员的。每年有这么多年轻的服装专业人员走进服装企业,首先就使得企业被年轻化了;且不管他们真正的能力如何,不断递,的毕业的人数,仍被社会全部吸收进去,仅仅这点就足以使得中国以前的毕业生先要到车间里上流水线,而现今跨出学校的大门就可以直接进入设计室。近两年的服装行业又兴起了设计师与企业的合作。如王新元等批知名的设计师,到企业便直接进人到了*的领导层。他们对设计甚至是部分经营工作有着绝对的管理权;可以支配额的费用;在企业里面是绝对的精英阶层。他们为品牌树立形象,甚至可以是个服装品牌的象征。当今服装企业中设计师的位置和权利已经不再有年龄的限制。很多人独掌设计大权的时候都只有30几岁,甚至才20几岁的,而这些人大多拥有等学历教育或留学的背景。
然而和众多科技公司精英阶层的年轻化相比,中国服装领域的年轻化并不突出,或者说年轻化的程度还不够。服装与时尚的联系非常紧密,甚至有时需要走在时尚的前面,因此它的年轻化就变得非常重要,相对应,服装等教育也应该更加年轻化才能适应这行业的发展。教育领域中教师的年轻化要好些,十岁的人都已经感到了落后的危机感。只是那些年轻教师的话语权却仍然不是很强。
尽管如此,中国的等服装教育对于中国服装业的年轻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管这种教育的负面影响有多少,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服装业向年轻化方向的发展;不管这些年来飞速发展的年轻化对服装业可能有些许负面影响,但它对于服装业的发展却直具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和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陈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