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大的工业城市和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包头市的经济建设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时期,拥有了300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在使包头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给包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包头环境监管形势严峻。
“包头已经污染不起,包头的污染治理也等不起了”。怎样下大决心进行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还城市蓝天白云,是摆在每个环境执法人员面前的首要问题。以前由于全国的环境执法较软,曾被人们称为“棉花棒”。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的正式实施成为了新时期环境保护的强大武器,成为整治环境违法行为的“杀手锏”。
上半年,包头市环保局以落实新《环保法》为契机,运用信息化技术,强化综合执法手段,全面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实现了由软监管到硬执法的转变。运用新《环保法》执法以来,市环境监察支队在全市实施按日计罚案件11件、处罚金额452万元,实施查封扣押案件4件,移送拘留案件4件。截至2015年7月20日,全市达标天数为141天,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6天,市民对全市环保工作的满意度超过九成,正在逐步实现还包头人民碧水蓝天的愿望。
那么,如何运用新《环保法》进行环境监管?包头市环保局如何提升执法能力?
环境监管区域加密
多层次监管更细致
网格化环境管理是将环境管理工作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划分为若干网格,明确每个网格环境管理的人员、职责和任务,组织开展环境监察和环境管理,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环境污染隐患,切实掌握网格区域内环境及污染源信息及情况,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监管到位”的动态环境监管网络。
2014年下半年,为推进污染减排、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包头市率先在全区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在主城区划分了66个环境监管网格。在新《环保法》实施以后,为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全面推进环境执法规范化、精细化、效能化、智能化,包头市环保局对环境监管网格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扩建,对监管区域进行加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建设以各地区旗县政府及属地环境保护部门为责任主体的108个环境监管网格,负责各自辖区内的环境监管工作;市环境监察支队建立24个稽查网格,负责全市环境监察稽查、全市重点网格点的督查工作。
升级版本的网格化环境责任监管体系如同两张大网,互相交错,双层监管,实现对环境监管区域和内容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衔接,做到环境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促进了环境问题的快速解决。
信息化平台升级
环境监管更高效
“110国道南侧的一处院内不时有大片黑烟冒出,请管辖片区的执法人去当地进行查看。”一处未配备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的私人炼铁厂正在生产时,被高空污染源视频监控系统发现,该网格内的环境执法人员根据这一情况立刻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全市目前有16个高空视频监控系统正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