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因素;介绍新型上罗拉轴承及发展方向。
纺织品是我国在世界市场的重要商品之一,九十年代末,我国就提出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型的战略决策,进一步加强了纺织品参与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的意识。
随着乌斯特测量仪器的广泛使用,条干CV值成为衡量纱线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成为纺纱厂*为关注的问题。国内广大纺纱厂普遍认为上罗拉轴承(以下简称“轴承”)影响纱条不匀,产生机械波的主要原因是“游隙”(俗称“旷量”)。尤其是纺纱厂丁氰皮辊制作间(皮辊房)判断轴承的好坏与否,“游隙”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因此,一些轴承生产厂家利用这点诱导纺纱厂盲目认为“小”游隙甚至“无”游隙的上罗拉轴承即是质量好的。以下我们来具体分析上罗拉轴承影响纱条不的关键技术指标。
上罗拉轴承游隙表1为2002年4月我们在河北石家庄第二棉纺厂关于上罗拉轴承游隙成纱质量指标对比试验数据(普梳14.5'同台同锭)。
页目轴向轴向0.10,径向0.02细节粗节棉结细节粗节棉结从表中可以看出游隙大的轴承粗节、棉结比游隙小的轴承稍好,细节较游隙小的轴承基本相当。说明游隙不是影响成纱质量的直接因素。同时对比国外上罗拉轴承先进生产厂如SKF、SUESSEN等,径向游隙在0.030.05mm之间的轴承经使用效果良好。
为实际工作状态的游隙存在形式。当摇架加压时,游隙不存在于牵伸棉条的加压钳口(放大)处,而存在于钳口的另一面(放大)。因此,从图中很直观地反映出游隙在牵伸钳口处是不起作用的,不能直接影响成纱质量。
上罗拉轴承外壳游隙是保证轴承正常使用的关键技术指标。
游隙偏大,则沟道沟径偏大,沟道中含油脂量越大,且磨损产生的金属微粒越易随油的蠕动排除,钢球的润滑性能越好。反之,游隙偏小,则沟道沟径偏小,沟道中含油脂量越少,且磨损产生的金属微粒越难随油的蠕动排除,钢球的润滑性能偏差,轴承易早期磨损。轴承游隙过小,还极易造成运转温升,润滑油长期处在高温环境中,会氧化失效,出现变黑、变稠的现象,加速轴承磨损,降低使用寿命。国内一些厂家片面追求紧游隙,在江苏省中国华芳集团金田纺织有限公司就出现了这样的质量问题,一批新上车的小游隙上罗拉轴承在加油充足、使用正确的条件下不到半年即早期磨损出现黑油现象。另外,铝衬套胶辊在棉纺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铝衬套胶辊内孔与轴承外壳为过盈配合,若轴承的径向游隙过小,压套时极易造成轴承“卡死”现象',国内己有部分棉纺厂出现了此类质量问题。因此,上罗拉轴承的游隙不能一味地收紧,选择适当的游隙是保证轴承寿命及成纱质量的关键技术参数。
影响成纱质量的关键技术指标上罗拉轴承影响纱条不匀的运转状态一是轴向串动,二是“偏心”转动。
引起上罗拉轴向串动的主要原因是上罗拉轴承沟道垂直度超差(如),运转圆周曲线平面与下罗拉轴线不垂直,带动胶辊在下罗拉上L范围内轴向往复运动,造成牵伸钳口轴向串动,揉搓纱线,造成纱条不匀。
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为偏心上罗拉的钳口移动。因偏心造成上罗拉中心A围绕转动中心P作圆周运动时,钳口位置在aa弧段往复移动,造成纱一段粗一段细。
造成“偏心”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上罗拉轴承径向圆跳动超差引起的偏心转动。机械制造厂应保证此项技术指标达到< 0.01圆。经纬纺机股份有限公司棉纺专件上罗拉轴承径向圆跳动指标达到<0.005mm.二是磨砺胶辊生产工艺方法正确与否是造成上罗拉偏心的重要环节。
因此,提高上罗拉轴承制造厂的机械加工水平及棉纺厂胶辊制作水平是提高成纱质量的关键点之一。
上罗拉轴承使用的几点建议笔者走访过一些纺织厂,多次处理过质量问题,其中由于使用不当产生的质量问题严重,主要有二:一是轴承加油问题。首先是加油不到位。正确的方法是先将轴承内部清理干净,加入油脂,观察密封圈与磨胶辑砂轮轴承外壳配合间隙处有少量油脂溢出,加油量约为0.8ml,手动旋转轴承应有粘滞感。棉纺厂加油工人为了省去溢出油脂的清理工作,加油时未加满即将轴承投入使用,致使轴承润滑不良,加速磨损。其次是所加油脂的粘度过低。为保证轴承灵活转动,轴承外壳与密封握持磨圈之间存在必要的间隙,若所加油脂粘度过低,轴承运转使用中油脂从间隙中溢出流失,造成润滑性能降低且污染纱线。应根据使用说明书正确加入3锂基脂。
二是磨砺胶辊的方法。按照棉纺厂胶辊制作工艺,国内棉纺厂磨砺胶辊的方法大致为两种,一种是“握持磨”(如),y磨胶辊砂轮丁氰胶辊外圆~顶磨此方法采用与加工基相同的基准,是科学"F正确的。另一种是“顶磨”(如),这方法不合理之处在于其一是采用两外壳两端内倒角为基准,而此基准非加工基准,也非使用基准,是一无精度保证的基准,这样必然影响磨砺胶辊的精度,影响成纱质量;其二顶针顶内倒角时钢球受轴向推力,破坏轴承精度,影响轴承的正常使用;因此,“顶磨”方式是不合理的,应及早改进工艺。
理想上罗拉轴承的发展方向4.1“等游隙”轴承的进步磨胶辊的关键检测项目是不允许出现“大小头”,轴承两头间隙不一致是造成皮辊间隙不一致,从而避免“大小头”,但国内轴承在运转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两头磨损不一致,游隙一头大一头小的现象,因此,单一地收紧游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手段,发展“等游隙”轴承是提高轴承内在质量的关键点之一。
4.2新型中上罗拉轴承中上罗拉轴承长期以来一直为钢壳结构,钢件外表面光滑,不宜握持与牵伸,滑溜率大,成纱质量难以提高;且表面生锈无法解决。新型中上罗拉轴承改进为“以塑代钢”形式,在上罗拉轴承外壳上加套塑料外壳,替代钢壳。如,此种结构形式增大与纤维的摩擦因素,降低皮圈滑溜率,加强握持作用,使牵伸稳定,纱条均匀,条干CV%比钢壳提高0.29%,40锭纺纱对比试验,细节减少6. 9,粗节减少30.2,棉节减少16.83;而且完全杜绝了表面生锈。
向心球结构上罗拉轴承生产已经有15年的历史,但一直存在着磨损不均匀、四列游隙一致性差的弊病。改善设备及检测仪器精度、材质、改进加工装配工艺是进一步提高上罗拉轴承质量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