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基于下游及终端消费者需求的变革发生了
去年10月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现场气氛依旧火爆,展出面积达15万平方米,有来自约2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300家参展商参展。
但不同的是,许多展商都没有了往年的豪气,订单减少、业务量下降是许多展商透露出的一致信息。
“从国外客户来看,以前基本对产品种类没有太多要求,但今年由于国际形势不是很乐观,许多国外客户以前单个品种10万米的订单有可能就会变成10万米订单中有10个产品,而且其中至少6个是新品种。”当谈及国外客户对产品需求有哪些具体变化时,吴江市永达纺织品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沈振华总结道。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江苏南通地区进口纺织面料一路振荡上行,当年6月份共进口纺织面料15.36万米,货值64.33万美元,同比分别增加26.36%和27.67%,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小批量、多品种纺织面料从日本进口更具优势。
为了应对严峻的市场环境,泉州面料行业普遍下调了面料销售单价。去年,百宏就下调了旗下的产品售价,幅度高达16%,但由于下降后利润一下子被削薄,尽管销售量有所上升,但利润增长幅度并不大。
“能够继续生存下来的企业已经很不容易了。”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锋谈起当下的形势,表示不容乐观。他认为,当前下游服装业的库存压力还没有看到逆转的苗头,上游的纺织企业还是颇有压力。
如今,能否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期的行业变化,不仅是下游服装快时尚化的要求,也是面料企业生存的现实需求。
“国外面料公司给我们便利的定货方式,他们提供面料定织定染,即便你只定几米的面料也能很快得到。这样的服务,与国内面料企业动辄上千米的起定量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著名设计师郭培说。
她还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配合他们开发市场,给他们提供大量的市场信息。这既有利于他们掌握*新的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我们也能以*快的速度得到我们需要的面料。”
《天下网商》总编辑助理何徐麒曾细致阐述过国内供应链的嬗变。他举例,北上广的独立设计师品牌越来越多,需要快速完成应季作品设计,推向市场。但在面料备货环节就被“卡住”:他们需要很多小批量的特殊面料,传统面料工厂却是1000米起订,成为个性化的服装定制的障碍。
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式是配备一个“面料超市”。
现在,凤凰庄正在尝试做这样的事。浙江凤凰庄纺织品有限公司正在筹建一个面料超市,计划今后每年向行业提供1万个时尚新品,且均以成衣的形式进行展示,预计这个被喻为“面料沃尔玛”的超市今年10月份即可建成。
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来自高校、纺织企业的面料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通过面料超市这一平台,可以发布新产品信息,直接融入市场。服装企业不但可以在超市选面料,还可以拓宽思路,挑选服装新款。
如今,类似凤凰庄这样直接将面料做成成衣展示给客户的方式,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甚至,面料企业走上t台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走进各个面辅料展会现场就可以发现,为了更好地展示面料,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展位上展出了使用自家面料制成的样衣,供采购商参购。
据*新发布的家纺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799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7亿元,同比增长10.7%.协会统计的13个产业集群一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514亿元,同比增长14.8%.上述数据说明,虽然去年受多重不确定因素影响,家纺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但今年整体保持了健康发展。
业内分析人士纷纷表示对国内家纺行业中长期发展依然看好。他们认为,我国的家纺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从扩大内需的政策不断深化实施、国内消费在经济中占比不断提升、家纺行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实差距等因素来看,家纺产品占整个消费品的比重还不高,行业中各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还非常小,呈现出“大行业、小企业”的特点。因此,如果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条件的改善、消费观念的变化等行业推动因素能继续保持下去,家纺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
然而,虽然家纺业中长期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但隐藏在“平稳增长”外衣之下的,却是不可避免的行业之痛——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目前,国内家纺行业各家纺品牌的设计风格、产品分类、经营模式等方面同质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如何突围同质化竞争混局,是当前每一个家纺企业都值得深省的首要问题之一。
为进一步避免同质竞争,家纺业领军企业之一的富安娜,选择用“差异化”路线突出同质化重围。富安娜自成立之初,便坚持自主设计与研发创新为公司的主要核心竞争力,二十年来,坚定不移地走“艺术家纺”品牌道路。据了解,富安娜推出的2013秋冬季新品,以“雀悦中国”为主题,以孔雀为主要设计灵感,大胆采用金色、蓝色、撞色、豹纹等,将今年秋冬动植物时尚流行元素与流行颜色进行开创性、艺术性的巧妙结合,直观体现出富安娜新颖独特的创意设计。
专业人士分析指出,在竞争越加激烈的家纺市场中,富安娜是家纺市场中难得的以产品设计为诉求的公司,其差异化设计风格利于其在同质化的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强大的产品设计能力是公司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利于维护其差异化的高端形象,引导消费,提升品牌形象。总之,富安娜自始至终都在坚持差异化路线,以避免同质竞争,这是其长期发展的根本。
“过去我们称纺织服装产业,现在我们叫高档轻纺产业,这不是名称的简单改变,而是产业整体升级之变。”日前,南城县工信委一位负责人对作为该县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的轻纺产业进行解读。
纺织服装产业是南城的一项传统产业,在持续的产业“土壤”和政策“阳光”共同作用下,近年来,该县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目前,全县已拥有规模以上轻纺企业32家,初步形成一条从纺纱、织布到高档服装、鞋帽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全县拥有先进生产流水线210多条(套),完成新技术开发12项,出口纺织服装企业28家,获得自主经营进出口许可权的14家。
“小工厂大研发”模式实现转型
走进南城工业园区的江西瓯锦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操作工穿梭在一排排纺织机之间,熟练地换纱锭、接线头……在这家主要生产涤纶绣花线、人造丝绣花线、尼龙绣花线的企业内,震耳的轰鸣声、扑面的粉尘丝絮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安静的生产环境。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的公司负责人刘冬国介绍说,企业依托“小工厂大研发”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从“织造”向“智造”的成功转型,目前企业完成的订单额就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它的转变是该县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90年代,该县纺织服装产业初具规模,但由于没有工艺标准规范、技术指标和质量指标,生产方式简单粗放,长期停留在生产、加工的业态上,与沿海福建、浙江等地成熟的社会化研发体系、完善的多元化商业模式、有效的生产控制系统差距很大。为了摆脱产业发展窘境,该县紧紧依靠科技“强筋健骨”,围绕产业输出做大“蛋糕”,按照“设备提档、产品出新、产业延伸”的思路积极努力提升当地服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南城金达色织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改制企业,在市场大潮中,该企业主动转型,寻求多元发展,从德国引进了全县首条现代化色织布生产流水线,又组建了一支由中高级专业人才组成的研发团队,并频频参与国内外相关展会,如今其所生产的色织布、色织手帕(不含印染)、针纺织品等产品打入欧美、非洲等国际市场,去年企业实现出口创汇200多万美元。
抢占高端市场的升级“路径”
“一流企业卖牌子,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占有市场。在目前该县引进的*大规模轻纺产业项目——卓成纺织,企业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这家以生产高档仿真丝化纤坯布为主的科技型轻纺企业,由于大胆开拓新产品、抢占新市场,订单持续不断。“因为有高新技术的优势和全球纺织网优质供应商的‘牌子’才一直让我们屹立产业潮头。”
如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抢占属于自己的“阵地”,该县不断为轻纺产业“清障”:通过建立轻纺产业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破解融资难;通过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在大中院校共建人才工程“借智生蛋”,破解技术难;通过“春风”行动为企业提供“原动力”……在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发展已有5年的抚州富贵晖轻纺有限公司,原来只是行业中的“小弟”,在政府全力支持下,企业目前拥有先进的针织面料、服饰生产设备及各种专用设备700套,拥有先进的CAD打版设备和高端研发中心,拥有各类技术管理人员和高素质员工近700人,年生产能力60万件(套),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抢占高端市场是轻纺企业发展的“不二法门”。据了解,上半年该县高档轻纺产业完成产值20.9亿元,同比增长11.9%;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同比增长48%.在实际出口的纺织品服装中,初级产品仅占6.8%,这充分表明该县服装纺织业实现了从以总量增长为主向总量效益双增长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