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依照WTO所倡导的自由贸易规则进行。根据经15年的艰苦谈判,2001年12月11日我低市场准人壁垒,开放国内市场,降低非关税壁垒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从此,中国经济发展等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措施,同时,我国产品也将走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1BJY100h汉族,陕西蒲城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冯宗宪(1947-),男,汉族,浙江宁波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国门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世后纺织部门将是受益*多的行业。
中国既是世界*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又是*大的出口国。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世界纺织类贸易额的13%,占全国商品出口的23%.从1982―1995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创汇2187亿美元,占同期国家外汇收人的26%,扣除同期纺织品服装进口用汇548亿美元,净创汇达到1639亿美元,这些都有利地促进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国纺织业在劳动力、资源禀赋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较齐全的加工基础,这些都为纺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美国纺织厂商联合会提供的美国纺织和服装工业经济资料显示,美国劳动力成本平均每小时11.98美元,而亚洲国家和地区分别为:中国0.48美元,印度0.58美元,香港4.40美元,墨西哥3.40美元。其中,中国纺织业的劳动成本*低,甚至大大低于印度、墨西哥等新兴纺织大国。人世后,一直制约我国纺织业发展的不平等待遇将逐步取消,我国在纺织行业中具有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纺织行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但是,*近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2001年超负荷生产和正常运行的纺织企业占了被调查企业总数的85.6%,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占丨4.4%.然而,认为销售量减少的企业比例比i人为增加的多了4.1%,中国纺织企业2001年的销售量增速明显下滑,其中化纤和棉纺织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大中型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的销售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http://finance,sina.com.cn)。而且我国各地区纺织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东南沿海纺织行业基础雄厚,且拥有便利的交通和广阔的市场,而西部地区纺织行业规模小,在技术、资本、人力等各方面也都不具有优势,所以,人世后我国纺织行业在不断发展的总体趋势下,各地区差距将逐渐加大。还应引起注意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非国有制形式企业在纺织行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实体,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创汇方面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鉴于以上情况,论文利用DEA方法测算我国各地区纺织行业的综合经营效率,以便找到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业竞争力的突破点。
DEA分析方法将一个经济系统或一个生产过程看作是一个人(一个单元)在一定可能的范围内,通过投人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并产出一足数量的“产品”的活动,这样的人(单元)被称为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s,DMUh具有相同的0标和任务,相同的外部环境,相同输人和输出指标的同类型DMU可以构成一个DMU集合。若某个DMU在一项经济(生产)活动中的输人向量为x=(A、,'广,输出向量为J=(。V,于是可以简单地用表示这个DMU的整个生产活动。/2个DMU的投人集就可以构成一个《xW阶的投入矩阵W,其产出集可以构成一个《X/阶产出矩阵M. r',则称| ~|为有效生产活动。
对生产可能集r,所有有效生产活动(点)(心j)构成+ '‘空间中的超曲面称为生产函数。
显然,生产函数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任何一组投人量与*大产出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由于生产可能集具有无效性,即允许生产中存〃:浪费现象,所以生产函数中。V是关于Y的增函奴。根椐DEA的前提假设,建立了以下线性规划模型:(0,…,V.,-,…,-4)。整个模型表示:如果在保持第j个DMU产出量不减少的情况下,能否使其原来的各投人量按某个比例缩小,z为投入量的缩小比例,也就是*小投人量。
DEA分析方法希望通过找到一个多决策单元的生产前沿面或线(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有效的生产点所构成的一条折线),以此为基准衡量其他决策单元的生产效率,来评价各个的经营效果。
二、DEA模型在我国区域纺织行业综合效率分析中的应用根据DEA模型的基本思想,论文构建了一个两种投人、3种产出的模型,以综合考察我国各地区国有、集体、外商投资3种类型纺织行业的总体经营效率,在模型中将固定资产、劳动力作为投入变量,同时考虑到各企业的创造能力、出口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将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和利税总额作为产出变量,得到以下模型:其中:C,为第/个地区某类纺织企业的固定资产小计;L,为第《个地区某类纺织企业年底平均从业人员人数;/TX,为第/个地区某类纺织企业当年的出口交货值;f为第/个地区某类纺织企业当年的利税总额;/1DR为第〖个地区的工业增加值。
为了保证两4各种类型企业相关结果的可比性,本文将各种类型企业1999一2000年的数据集合在一起,利用统一标准进行核算。同时,考虑到模型的有效性,还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筛选,剔除海南、新疆、内蒙古、吉林、甘肃、西藏、青海、宁夏和贵州9省的数据,这些省份的某些投人或产出要素量过于接近零(甚至为零),影响了生产函数前沿面的正确选择。根据以上的DEA模型和相关数据,计算得到表1.与1999年相比,200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不同类型纺织行业企业的综合经营效率都明显提高,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
传统纺织大省的国有纺织企业经营情况较为出色,江苏、上海、浙江、湖北、广东等东部省份的经营效率高于其他各省,这得益于这些省份对纺织行业的高投人,例如江苏省纺织行业在丨999一2000年中,固定资产投人、平均劳动从业人数、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以及利税总额都居全国首位,其企业经营效益出现大幅度提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说明我国国有纺织企业已经具有了规模优势,应该进一步加大这部分企业的投资力度,扩大经营竞争能力。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各省的国有纺织行业经营效率不尽人意,虽然东北和西部地区(如陕西西安、辽宁省等)集中了我国部分老国有纺织企业,而且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大,但是在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转变节奏过慢,其市场份额已经渐渐被东部沿海地区企业侵蚀。因此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应认真学习东部沿海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打破旧有经营机制的束缚,进行产业调整,紧跟市场需求变化的步伐。总体而言,我国纺织大省的国有纺织行业发挥了自身的经营优势,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全行业经营效率提高较快,已形成较好的发展态势。
与国有纺织行业相似,集体纺织行业的经营效率在全国范围内也出现了大幅增长,其中黑龙江、湖南、江苏、江西、云南等省的增长幅度较大,但是,安徽、河南、陕西等省仍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安徽省集体纺织行业规模明显下降,从1999年的207家下降到2000年的188家,相应的工业增加值从丨1.30亿元下降到9.05亿元,出口交货值从5.85亿元下降到5.02亿元,*终导致整个行业经营效率快速下滑。河南省和陕西省的集体纺织行业生产规模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其出口创汇值明显降低,其中河南省下降了34.9%,陕西省下降幅度则高达68.2%,严重地妨碍了这两省集体纺织行业经营绩效的提高。相比之下,天津市、湖北省的集体纺织行业表现较为出色。
天津芾作为我国重要的纺织品进出口口岸,大批产品出口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集体纺织行业的发展。
天津市集体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居全国第10位,而出口交货值位居全国第5位,仅次于江苏、浙江、山东、广东4省。
从区域角度分析,东部地区集体纺织行业仍然具有明显优势,东西之间的差距大于东西部国有企业之间的。从总体上来说,集体纺织企业仍然具有规模效应,只是这种趋势表现的没有国营企业那么表1我国各地区国有、集体、外商纺织企业经营效率地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1999年2000年1999年2000年1999年2000年北京0.701明显。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集体企业的规模投人量仍远远小于国营企业,尚未达到纺织行业规模经济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因此规模效应在这类企业只是得到了初步体现。
外商投资企业在2000年的经营效率也普遍好于1999年。在这两年中,除山西省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效率涨幅位居全国首位以外,部分沿海地区,例如天津、广西、福建、山东、浙江等省的增长趋势都很明显。外商对纺织行业投人的大幅度增长成为外商投资纺织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的重要动力,从全国范围来看,1999一2000年整个外商投资纺织企业的资产投资增加了11.71%,其中固定资产增加了685.08亿元,增长幅度为6.96%.因其自身特点,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创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2000年为例,外商投资纺织企业的出口交货值为1384.47亿元,占整个纺织行业出口交货值的58.02%.相比之下,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无可比拟,仅广东省2000年外商投资纺织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就为489.82亿元,占外商投资纺织行业总出口交货值的35.38%.应该说,我国外商投资纺织企业发展更具有区域性,在纺织业的优势省份和沿海省份发展势头强劲,竞争十分激烈。相比之下,西部仍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且这种差距要大于前两类企业。沿海地区在外商投资领域占据了较大的优势,该地区外商企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而且随着整个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其所具有的技术、资本优势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综上所述,在1999一2000年的两年间,我国各地区三大类纺织企业的经营效率都普遍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加人WTO以后各地区的纺织行业如能继续保持这种增长势头,充分利用WTO提供的公平贸易规则,就可以发挥比较优势,抢占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通过上述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东部一些传统纺织大省在熟练劳动力、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东部地区纺织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聚集化发展,其三大类型纺织企业的经营效率都高于西部地区,且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的各类型纺织行业受到生产资源限制,发展缓慢。
我国各类纺织企业的经营已经具有了规模效应,鉴于这种情况,应积极扩大各类纺织企业的经营规模,努力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与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各地区间的差距不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投资主要依靠国家政策,许多老牌国有纺织企业已在西部地区扎根,形成该地区纺织行业发展的基础。但是私人投资则更加市场化,重视原料产地、销售渠道、劳动力市场、投资环境、技术环境等市场因素,在这些方面,东部地区的优势是不可比拟的。
鉴于这种情况,政府一方面应注意对西部地区纺织行业发展的扶持,另一方面应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通过软环境的建设,弥补西部地区较为不利的投资条件,以吸引私人资本,提高西部非国有纺织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化,西部地区非国有纺织企业必会有所发展,但这种发展应是建立在西部地区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的。例如,新疆地区可以充分发挥本省在纺织原料(棉花、羊毛)上的生产优势,努力建成全国主要的纺织原料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纺织原料初加工业,以抵御人世后大批进口纺织原料所带来的冲击,从而降低整个纺织业发展的对外依赖度。
加入WTO后,我国东部纺织企业因为占据了交通、基础设施、技术、熟练劳动力等多方面的优势,所以将面对更多的发展机会。而西部地区纺织企业将面临更激励的市场挑战,其中一部分来自于国内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一部分来自于国外厂家的激烈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纺织行业上的优势,积极扩大出口,通过扶持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带动整个纺织业的纵向发展,而西部地区的纺织企业应做好准备,优化各种生产资源的配置,在产品质量、产品结构上多下功夫以市场定生产“,适应市场竞争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