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区牵伸的作用2后区牵伸大小对质量的影响后区牵伸也称预牵伸,是曲线牵伸形刚开始牵伸的那部分牵伸,后区牵伸虽然只承担较小的牵伸倍数,但其设计合理与否与工序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其他工艺参数相配合,往往能收到改善产品质量的良好效果。在棉纺工程中,并条工序、精梳工序、粗纱工序和细纱工序的牵伸设计中均存在后区牵伸的选择与配置的问题。后区牵伸的配置,必须根据以下几个方面通盘考虑才能较合理,即:原料的长短、粗细和成熟度情况,喂入本工序半制品的内在结构状况,成纱对质量的重点要求,设备状况和温湿度控制水平等。
21并条工序2.1普梳头道并条和精梳预并原棉经过清梳工序的混和、开松、除杂、梳理,形成满足一定定量要求的生条,使得原本杂乱无章的纤维,变成了具有一定定向度排列的连续的纤维条。在这过程中,纤维虽经梳棉机针布的多次梳理,但纤维的伸直平行度还很差,纤维的定向度不足,存在许多诸如前弯钩、两端弯钩和后弯钩等各种形状的弯钩纤维,其中后弯钩纤维占有较大的比例。
当生条逆向喂入普梳头并时,生条中的后弯钩纤维变为前弯钩纤维,而前弯钩纤维则变为后弯钩纤维;在并条工序牵伸力的作用下,条子中后f钩纤维将会减少,h而前纤维则et棉纺织技术较难减少,特别是在牵伸比较大时,前弯钩纤维不的总牵伸倍数,*好小于等于并合数,这样有利于易伸直,伸直平行度差,且易形成棉结。喂入普梳纤维的伸直平行,纺C146ex纱普梳头并后区头并的生条是以前弯钩为主的,所以,应配备较小牵伸对半熟条及成纱质量的影响见表1表1普梳头并后区牵伸对半熟条及成纱质量的影响后区牵伸/倍半熟条手拣棉结/粒。g半熟条AFIS棉结/粒。g半熟条条干成纱条干CV/%细节粗节棉结10万m纱疵/个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头并后区牵伸的减小,输出须条中的棉结逐渐加,条干变异系数逐渐大,成纱条干恶化,细节、粗节等各类疵点也有多的趋势,特别是当后区牵伸为1.3倍很小的牵伸时,输出条与成纱的质量有明显的恶化。可见,在设定相同的头并总牵伸倍数的情况下,由于采用较大的后区牵伸,主牵伸倍数相应减小,主牵伸力随之减小,减少了前弯钩纤维结集成棉结的机会,因而,较大的头并后区牵伸倍数有利于成纱质量的改善。纺C146e忸精梳预并后区牵伸对精梳条质量的影响见表2.表2精梳预并后区牵伸对精梳条质量的影响后区牵伸预并条手拣棉结预并条AFS棉结预并条干CV精梳条手拣棉结精梳条AFIS棉结精梳条干CV /倍从表2同样可以看出,当精梳预并采用较大的后区牵伸时,预并条和精梳条的棉结较少,条干得到改善,预并条较生条的棉结长率也较低,这样有利于成纱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212末道并条后区牵伸对质量的影响棉条经过头道并条的进一步牵伸拉直以后,须条中纤维的伸直平行度得到提高,纤维的定向度也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喂入末并的纤维弯钩以后弯钩居多,末并工艺配置时,对前后区牵伸的分配,要根据弯钩纤维的特点进行,才能有利于提高棉条的质量和成纱质量,C14 146ex末并不同后区牵伸对质量的影响见表3表3末并不同后区牵伸对质量的影响品种~后区牵伸~熟条AFIS帛结~熟条条干CV成纱条干CV细节粗节棉结10万m纱疵/倍/个由表3可以看出,在同样的总牵伸倍数情况下,当末道并条采用较小的后区牵伸时,成纱条干得到改善,特别是粗细节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可见,当末并采取较小的后区牵伸倍数时,集中了前区牵伸,加大了主牵伸力,同时也加了前区牵伸的稳定性,使纤维的伸直平行度得到进一步提高。由于喂入棉条结构的不同,后区牵伸的配置大小应有所区别,普梳应较精梳稍大掌握为宜。总之,末道并条应配置较小的后区牵伸倍数。
2精梳工序SA286型等新型高效能精梳机,在选择后区牵伸倍数时,应综合考虑喂入棉卷中的纤维弯钩状况和输出精梳条的质量要求等因素。纺C14 6e纱不同后区牵伸对质量的影响见表4表4精梳机不同后区牵伸对质量的影响后区牵伸/倍精梳条手拣棉结精梳条AFS棉结精梳条干CV成纱条干〔V细节粗节棉结由表4可以看出,当精梳的后区牵伸采用1.36倍时,质量*好,细节、粗节均较少。实践证明,如果喂入精梳的条卷中纤维伸直度较高,纤维整齐度较好,后区牵伸可稍大一些;如果对输出棉条的均匀度要求较高,后区牵伸不能太大,否则,精梳条的不匀率会加;另外,精梳后区牵伸的大小,还应根据原棉的状况选择,如果原料质量差、短绒率高,后牵伸应偏小掌握,反之,则偏大掌握。23粗纱工序纺C146ex纱时粗纱不同后区牵伸对质量的影响见表5.表5粗纱不同后区牵伸对质量的影响后区牵伸/音粗纱条干CV/%成纱条干CV/%细节/个km'粗节/个。km棉结/个。1m 10万m纱疵/个由表5可以看出,当粗纱采用L 15倍的后区牵伸倍数时,成纱细节与粗节均较少。在粗纱牵伸机构中,对质量影响比较大的是牵伸的前区,后区采用较小的张力牵伸,有利于后区质量的稳定,为前区牵伸做好良好的准备,进而得到优质粗纱。粗纱后区牵伸以偏小掌握为宜。
24细纱工序细纱工序采用重加压,较大的粗纱捻系数,较小的后区牵伸倍数,适当的胶圈钳口隔距,能较好地改善成纱质量。细纱后区牵伸倍数越高,对其他牵伸部分的工艺参数调整越敏感,所以采用较低的后区牵伸,对成纱质量有利。纺C14 6ex纱时细纱不同后区牵伸对质量的影响见表6表6细纱不同后区牵伸对质量的影响后区牵伸/倍成纱条干(V%细节粗节棉结由表6可以看出,随着细纱后区牵伸的减小,成纱条干水平得到提高,千米细节和千米粗节有所减少。而千米棉结变化不明显。细纱后区牵伸的选择要综合考虑生产环境、设备状况、原料情况、粗纱捻系数大小、细纱后区隔距与钳口隔距大公司在生产c73ea种时对粗纱捻系数、细纱后区牵伸、后罗拉隔距和钳口隔距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了细纱后区牵伸1. 15倍、粗纱捻系数110钳口隔距30细纱后区隔距28的配套工艺,获得了较好的成纱质量水平。可见,细纱后区牵伸的配置,在合理的工艺组合条件下,后区牵伸以偏小掌握为宜,这样有利于成纱条干的改善与粗细节等疵点的减少。
3结束语后区牵伸的配置与纺纱质量密切相关,应引起高度重视。各工序后区牵伸倍数的大小,都要根据原料性状、设备适应能力、温湿度条件和成纱质量的要求来确定,有时后区牵伸的大小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合理确定。一般情况下,后区牵伸的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普梳头并与精梳预并以偏大掌握为宜,精梳宜适当掌握,末并、粗纱应偏小配置,细纱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应偏小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