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学报从旗袍国际化看中国服装的对内融合与对外交流张竞琼沈洁=1.南通工学院,江苏南通226007;2.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源对内融合与对外交流的现象原因与性质等问进行了对照分析和思考。
1袍与旗袍的渊源及其般特征1.1袍与旗袍的渊源古代的中国服装可以分为造型结构上下分离的段式服装上衣下裳制和上下连体的段式服装深衣制,这两种形制预了以后中国服装发展的两大趋向。诞生于秦汉时的袍实际上就是深衣的直接继承者旗袍是中国东北地区以满族为代的少数民族的1种下连体式服装。它是作随着这些民族的生作状态与社会形态的+断进,而诞生和演进么显然它应该是袍的个分支。
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袍旗袍与希腊的,町以队罗马的丁人埃及的,此,等都属于连体的段式服装,虽然袍与旗袍是包裹型,其余是挂覆型。事实上这时段式服装的形成是各文明体系各自独立演化的种巧合,而非相互影响的结果。在服饰史上这是个有国际关系而无国际交流1.2袍与旗袍的般特征比较旗袍与汉族的袍在功能上是有区分的。汉袍起初是作为深衣的种内衣而穿的。以后才演化升格为外服,而旗袍蒙古袍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袍直就是作为外服来穿用的。
旗袍与汉族的袍在造型上是既有区分又有类似。区分之是汉袍通常不开衩而旗袍都开衩,区分之是汉袍通常无领而旗袍通常有领;类似之处是双方都是宽大离体衣片连袖的平面裁剪结构,事实上这也是中传统服装贯的结构方式。
2旗袍的对内融合与国际化旗袍的形成首先是中华民族内部各地区各民族服装交叉辐射的结果。这种对内融合可以按其时间与对象分为两个步骤。
21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满族是由历史上的女真族演化而来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族,在其跨越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沿革中,与北方的蒙古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交往十分密切。他们曾经都是行围打猎的游牧民族,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他们又大都活动于祖国的东北方,有着类似的生存环境。
这些类似的客观事件使他们在着装上也作出了个共同的选择都以上下连体的段艾袍服作为自己的外服,同时密切的交往又使他们互相注意到彼此服饰上的长处并加以借鉴,从而使这些袍在外观上越来越接近,参丛殓1.
片来源华梅的中国服装史2.2满汉之间的融合这次融合的发生时间是辛亥革命后的20世纪20至40年代。辛亥革命前,汉族妇女为了与清朝政府推行满族服饰相对抗,情愿放弃了同样有着漫长历史并直在延续穿用的汉袍,而重新穿起了古老的段式服装仅下裳七妖下裤或妖裙的形式。
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却令人值得玩味地接受了旗袍,但1是这的旗袍发生根本意义上的改变。
这种改变就是到了20代末,在欧美服装造型的影响下,进步发生了减短衣长收紧腰身的变化。这其轮廓线改以往的,直线式为收腰曲线式1.应该注意到,收腰这个特征是民国前的旗袍所不具备的,也足所有中国以产面饯剪方式来造型的传统服装所不具备的。这个变化,是吸收了西式服装造型的结果,是民国时期中国服饰文化国际化的大潮流的体现,参2当时的画家兼设计师叶浅予先生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中西方服装进行交流走向共同的迹象,参3.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就意味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勿需讳言,比中国早步进入工业化社会有时间上的今影响古的意思2.由此可,汉族妇女这时所接受的旗袍己不是传统意义的邶种旗所纪之泡,而!。各了两式造型特征的,巾,代总义上旗袍的概念的新界定旗袍却仅仅指民国至现代的那种以立领收膨开衩等为特征不定同时具备购女袍,或者说以巾国式的71殓池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旗袍对内融合的第步兰;要是与北方少数民族产生联系,没有什么国际关系的问。而旗袍对内融合的第步却与当时服饰上的西风东渐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吸收外来造型方式的过中1愚的,开始,纟,碑狐使鹏基杜,不经过旗袍的国际化过程就不会有20世纪30和40年代旗泡在全中国妇女的大流1.
3旗袍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化旗袍所参与的国际交流;20纪按时间顺序也,以划分为两个步骤。
3.120世纪上半叶的对外交流这次服饰上的对外交流实际上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广泛而深刻的种种对外交流的部分。早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被迫通过租界地开放城市等形式允许外国人来华进行传教办学行医等文化传播活动,同时中国本身也委派留学生出洋学习西方的格致。通过这进出,西方的物质与精神文明西方的生活方式被引进到了国内,其中也包括衣生活方式在内龙里对旗袍的影响又包含了两方面①用西式服装的造型方法对旗袍进行改造,使旗袍完成了从平面塑形到立体塑形从无省到有省从宽大的连袖到合体的贴身袖再到装袖的变化。当然,这3个方面后。,以西式服装的穿着方式与旗袍进行结合,比如在此明间出现穿旗袍而外穿西式大衣上穿旗袍而5穿玻璃丝袜和高跟皮鞋等中西合壁的装束等。
从国际化角度来看,这次的对外交流只是种单向的联系,即中国方作为接收者片面地引进作为放送者的西方的服饰文化,而未建立种互动的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关系,当然这是有着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
3.220世纪下半叶的对外交流这次对外交流的发生时间是从1978年党的十届中全会召开至今。这期间中国引进了外国的牛仔裤滑雪衫等服装品种,引进了外国的镶拼等设计方法,引进了外国的中性化风貌军装化风貌等穿着方装与现代服装1986年9月,中国历史上第次参加了巴黎国际成衣博览会,参展作品94件,其中32件签订了供货和代销合同;1987年又参加首届香港国际成衣博览会,参展作品348件,签定合同20多份,成交金额273万美元。随后,我国服装界又不断组团参加巴黎香港等国际成衣博览会,将中国服装卓有成效地向海外展和促销。而这其中旗袍正是主打产品,参4,是代中国民族服装形象的象征物。
另方面,来中国进行业务活动的外国大师们在3上海服装研究所的作品则在旗袍的基础上进行了些变化,1985年9月中国参加第50届巴黎国际女装博览会的作品之品,而这些作品中的中式立领腋下盘扣两侧开衩等看便知是来自旗袍的影响。
从国如化角投来看,这次的交流过程记双向的至动的而非是单方面的,中国和外国互相作为对方时尚的接受者和放送者,实现了种完全意义上的国际交流。同时,还形成了种回返式的新的交流方中国风作为种国际时尚再重新影响中国。这与直接继承中国的传统是不同的,因为这中间已反映了欧洲对中国艺术的观解和对中闷风上人情的想象,又掺杂了西方传统的审美趣味4.*近两年在南京香港等地出现的中装热就包含了这样的意味。
4旗袍的融合交流与国际化问4.1关于旗袍对外交流意义的思考这个意义含有对内对外2个方面。对内而言又现为3个方面,促进了中国妇女饰物的现代化。交流之前穿传统服装的中国妇女的主要服饰物是耳琢手,戒指发簪等,交流后则更喜爱与现代服装相匹配,促进了服装造型的机能化。袖窄了,衣短了,合身了,行动效率提高了,这在本质上已现代化和国际化了。这是停留在田园式的自然经济社会中不可能发生的改变您产生了对传统服装等级制的冲击。封建社会中对月艮制有着不可逾越的严格规定,而改良后的旗袍却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妇女都能穿的件外衣,只不过因衣料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穿什么仅是个人的嗜好回免船局专,汝汉伊夫彭对外而言旗袍是中国民族服装的杰出代,在20世纪下半叶的对外交流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作为中国风的主角,它已成为了国际时尚的部分,对提升中国服装的艺术形象开发利用传统设计理念完善中国出口服装设计及以提高附加值等具有深远意义。
4.2关于旗袍的产业化与国际化关系的思考国际化是现代服装消费的总体趋势。全球体化经济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个人的需要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同国家不同民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诸层的分歧,打破了时空的种种限制6,而成为国际间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个整体。但这种服装的国际化并非是虚无正是某民族服装在国际社会的推广。例如穿牛仔装已成为国际流行的种时尚,但它本是源自美国劳工。现在旗袍是中国民族的代,它有没有可能成为国际通服装,报据服装变迁觇律中1位的城市的装饰性世纪对世界的影响力的增强并非是空穴来风,季羡林先生指出类创造的之明或文化从世界范围来说可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大体系,每个文明或文化都有个诞生成长发展衰落消逝的过程,不可能是成不变的。到了21世纪,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18.因此随着中国的进步强盛,旗袍等中国服装将跨世纪地承担部分际化迎用服装的色。4.3关于旗袍与历史上中国服装演化方式的思考鸦片战争前,中国服装是与世界其他文明体系相平行并列独木参天的棵大树,因而其主要演化方式是在于内部的传承和融合。传承是时间上后代对先辈性。融合是空间上不同地区与民族间的相互吸收,比如马褂,它由汉族的半臂演化为满族的坎肩,再力口袖子演化为满汉皆穿的马褂。这期间尽管也有些外来的东西,如印度服装曾经与他们的宗教起传入中世纪的中国,但结果都被中国服饰传统的巨大惯性所消融,*终还是被纳入了纵向传承的轨道。
民国前后,外来的横向的传播代替了内部的纵向所发生的改变却是巨大的和革命性的,旗袍的改良就是个显著的例子。至此,中国服饰存在的根基由以往性。而后尽管在十年动乱期间又有过段闭关自守的日子,但改革开放后喇机裤西服等大量涌现,意味着对外交流已经恢复。而今北京上海等地的前卫服饰就已是国际时尚圈的部分了。应该注意到两者性质上动的应战的性质,而改革开放后的这次则是种主动的参与和双向的往来,而且随着中国即将加入取丁0,这种参与将在深度和广度上进步提高。旗袍等中国民族服装也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
张竞琼,蔡毅。中外服装史对览肘。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198220.
张竞琼。中国现代服装史上的次对外交流幻。纺织学R,2000,包铭新。收藏旗袍几上海服饰,1995,41921.
包铭新。欧洲纺织品和服装的中国风。中国纺织大学Vfl.19S7.ili9193.
京人民出版社,1972.67名9.
杜寒风。全球化中的文化问。当代世界与社会主X,7李歧。服装学概论1.北7;1等教育出版社。
8季羡林。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阳。北京人民出版Tl,1995.1921.